1706861273
1706861274
他们是农历九月初十登的船。
1706861275
1706861276
陈少白是初九的夜间到达香港。
1706861277
1706861278
悲剧本来可以避免。
1706861279
1706861280
但杨衢云根本不知道这件事。
1706861281
1706861282
陈少白也没有去找他。
1706861283
1706861284
孙、杨两派脆弱的联盟随着那份“货不能来”的电报彻底破裂了。
1706861285
1706861286
他们之间不再有信任。
1706861287
1706861288
此时,广州原有的起义机关已经被破坏,根本没有人来接应这支迟来的叛军。
1706861289
1706861290
等待他们的是广州城的数百军队和巡捕。
1706861291
1706861292
船靠岸后,400多名苦力狂奔而散。他们很可能根本不知道此行的目的。岸上荷枪实弹的军队把他们吓坏了。水泥桶里的短枪连同50名苦力都成了李家焯的战利品。
1706861293
1706861294
朱贵全、邱四被捕后,互相指认对方是头目,声嘶力竭。
1706861295
1706861296
逃到澳门的孙中山,很快到了香港,找到了自己的恩师康德黎。康德黎马上咨询了律师,律师建议孙尽快离开香港,以防被引渡回国。于是郑士良、陈少白、孙中山三人乘船逃往日本,不久建立了兴中会横滨分会。
1706861297
1706861298
杨衢云逃往科伦坡、南非等地,一路上运动华侨中的会党,建立兴中会分会。
1706861299
1706861300
11月7日,陆皓东、朱贵全等人,在受尽酷刑之后,在同一处刑场上英勇就义。
1706861301
1706861302
孙中山后来称陆皓东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牺牲之第一人”。
1706861303
1706861304
1706861305
1706861306
1706861308
火堆上的晚清帝国 第四章 李鸿章日落黄昏
1706861309
1706861311
“李二先生是汉奸”
1706861312
1706861313
1895年,孙中山忙着跑路。
1706861314
1706861315
1895年,李鸿章流年不利。
1706861316
1706861317
这一年,李鸿章被免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拔去三眼花翎及黄马褂。千夫所指,李有一段时间甚至担心安全问题,躲在天津不敢出门。要求杀掉他的奏折,多如雪片,厚厚地堆在慈禧太后的案头。
1706861318
1706861319
一个叫刘赶三的丑角也以尸谏的方式要求慈禧太后挥泪斩马谡,他在演完最后一场戏后,死在了舞台上。在他身后出现了一幅对联:刘三已死无昆丑,李二先生是汉奸。这里的李二先生就是李鸿章。他在家中排行老二。当时,他的大哥李翰章避居在上海,要求他也退避,李鸿章拒绝了。
1706861320
1706861321
1896年,慈禧召见了李鸿章的幕僚周馥,问到甲午之事。周馥提到李鸿章在大战之前与自己有商议。当时李鸿章就已知道结果,但明知失败还要勉力为之。更言及翁同龢执掌户部对李鸿章的多番为难。慈禧听后,感叹万分。实际上,李鸿章是替整个大清朝廷背了黑锅。
1706861322
[
上一页 ]
[ :1.7068612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