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868806e+09
1706868806
1706868807 丈夫事业最当时,一误流光悔后迟。
1706868808
1706868809 壮志不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
1706868810
1706868811 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觉颊有髭。
1706868812
1706868813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
1706868814
1706868815 暮鼓晨钟入听来,思前思后自徘徊。
1706868816
1706868817 人生惟有青春好,世事须防白首催。
1706868818
1706868819 万里请缨终子少,千秋献策贾生推。
1706868820
1706868821  愧于两字功名易,小署头衔斐秀才。[3]
1706868822
1706868823 显然,青年时代的李鸿章,有追求功名的热望,亦带有吟诗遣句的矫情。是年,英军占领镇江,逼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居住合肥的李鸿章,是否意识到,一个数千年未遇的大变局,正向自己走来?
1706868824
1706868825 书生奋起
1706868826
1706868827 在李鸿章旧居附近,我们找到几块破碎的石碑,那是当年修建李氏宗祠时镌刻的,横卧在地上。还有一口古井,当地人称作“熊砖井”,据说是明朝这里出了一位熊姓大官,他带人掘了这口井,后来为李家所有,出了一门三进士(文安、鸿章,还有瀚章是赐进士出身),至今井水甘洌。古井的井栏,数百年来日复一日地被井绳摩擦,勒出二十余道深深的沟壑,令人感受着岁月的悠长。李家祖辈,都喝熊砖井的水,以致后来有位庐州知府,觉得这井实在能带来好运,便偷偷从井栏上凿下一块石头,去刻了官印。现在的井栏上,留有一个明显的豁口。
1706868828
1706868829 在明清两代的历史上,合肥不是安徽的省会(一度做过临时省会,安徽省会在安庆),但它是南淝河与东淝河汇合之处的一座兵家必争的城池。也许正因如此,才历出“狠人”。别的不讲,同一个磨店乡,民国初年,又出了个蜚声全国的大狠人,暗杀大王王亚樵,其墓地,离李家故里并不遥远。明朝末年,江西湖口许氏家族,为躲避战乱,迁来此地定居。后有许迎溪者,娶本地人李氏为妻。妻弟李心庄无子,迎溪夫妇遂将次子慎所过继给李家为嗣。慎所改宗李姓以后,整整六代人,依然耕读传家,却与科举无缘,更与官场无缘。李氏先世未定字辈。嘉庆十四年(1809)首次纂修《合肥李氏宗谱》,始定字辈“文章经国,家道永昌,福寿承恩,勋荣世守”,彰显出李家孜孜不倦地在科举中寻求发展的雄心壮志。
1706868830
1706868831 宋路霞女士在《李鸿章家族》一书中记载,李家的三世祖、四世祖葬在熊砖井以西的大老坟,是片离熊砖井仅半里地的松树林;五世祖葬在熊砖井附近的小老坟,离井只有一里路;六世祖殿华,葬在熊砖井以北的枣树林,李家人称之为井上坟。历代祖先环井而葬,可见熊砖井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1706868832
1706868833 在李家旧居不远的于湾村,我还找到李氏家庙遗址。1867年,李鸿章选择此地,为父亲文安建祠,俗称“李家庙”。祠堂规模宏伟,计有正屋92间。1869年初,李鸿章回籍扫墓主持祭典。安徽八府、五州官员均往祭奠,车水马龙,阻塞四方交通道路。曾国藩趣称为“昼锦还乡”,[4]为李家庙撰联云:
1706868834
1706868835 庭训差同太邱长,子孝孙贤,已迈元方季方而上;
1706868836
1706868837
1706868838
1706868839
1706868840 熊砖井
1706868841
1706868842
1706868843
1706868844
1706868845 李鸿章家庙里的断碑
1706868846
1706868847 碑文虽逊鲁国公,功高德厚,实在颜庙郭庙之间。[5]
1706868848
1706868849 这里现在是所乡村小学,简易的校舍全是后来所盖,但部分围墙却是用家庙旧砖砌成。校园里有株白玉兰树,是李鸿章长子李经方从日本带回来的,乡人唤作“望春树”,树龄已有120多年,绿意婆娑的枝叶拍打着被岁月浸润的嶙峋老干,每每让人回忆从前。家庙的厅堂,历经几十年的拆卸,如今片瓦无存,据说最后一次,是被区政府有关部门拆卸木头,去盖会议室了,是否算化腐朽为神奇呢?李文安夫妇的墓地原先在家庙附近,现在除了几块断碑,也是一无所有了。
1706868850
1706868851 李文安在道光十八年(1838)考中进士,与曾国藩、宝鋆为同年,从此走出磨店,在北京居住,后来官居刑部督捕司郎中,即为正五品的司局长。道光二十三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文安召唤儿子前往京师,学习经史。鸿章二十岁进京时,曾作律诗《入都》十首,在晚清传诵一时,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第一、第二首:
1706868852
1706868853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1706868854
1706868855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 上一页 ]  [ :1.70686880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