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869677e+09
1706869677
1706869678 [2] 《涧于日记》,光绪十七年八月十七日,辛卯下,第58页。
1706869679
1706869680 [3] 《涧于日记》,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五日,壬辰下,第37页。
1706869681
1706869682 [4] 张佩纶:《致吴大衡》,光绪十八年三月二十六日,《清代名人书札》,第5册,第1172—1173页。
1706869683
1706869684 [5] 李鸿章:《致刘瑞芬》,无日期,《李鸿章全集》,第36册,第290—291页。
1706869685
1706869686 [6] 翁同龢:《食蟹》,《翁同龢诗文集》,第383页。
1706869687
1706869688 [7] 李鸿章:《致李经方》,光绪二十五年十月初六日,《李鸿章全集》,第36册,第247页。
1706869689
1706869690 [8] 李鸿章:《致李瀚章》,光绪元年六月初三日,《李鸿章全集》,第36册,第263页。
1706869691
1706869692 [9] 李经璹:《致李鸿章》,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廿七日,手稿复印件。
1706869693
1706869694 [10] 李经璹:《致李鸿章》,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廿二日,手稿复印件。
1706869695
1706869696 [11] 李鸿章:《复醇邸》,光绪十三年五月十四日,《李鸿章全集》,第34册,第219页。
1706869697
1706869698
1706869699 [12] 见奕:《李少荃相国寄赠荔枝六瓶,谨择贡东朝,余五百颗,分致四十六家,佩蘅相国有诗纪事,次韵奉答六月初六日》,《九思堂诗稿续编》,卷10,第1页。翁同龢分得十颗荔枝事,见《翁同龢日记》,第4册,第2027页,光绪十二年六月初五日。唱和诗见《长乐初都统善以吃荔诗见示次韵赋答》,《乐初复叠韵见示走笔和之》,《答乐初三叠韵》,《答乐初四叠韵》,《佩衡相国读乐初都统荔诗并余和作亦次韵二章叠韵奉答》等,《九思堂诗稿续编》,卷10,第2—3页。宝鋆:《谢醇邸惠荔支》,《适园既馈荔支复示来源作诗纪事》,《鲜荔支诗已赋二律,醇邸复以和章寄至,并示与长都统乐初彼此叠韵各四首,声光震耀海大观也。即援笔踵新字韵奉答二章》,卷8,第21—23页。
1706869700
1706869701 [13] 李鸿章:《致李经方》,光绪十六年三月初十日、十三日,《李鸿章全集》,第35册,第42、43页。
1706869702
1706869703
1706869704
1706869705
1706869706 秋风宝剑孤臣泪: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续编 [:1706867877]
1706869707 秋风宝剑孤臣泪: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续编 为老秀才写的介绍信张佩纶与胡适父亲胡传的友谊
1706869708
1706869709 鄙人生平爱才,而以荐士获谤;然一息尚存,爱才之念如故也。
1706869710
1706869711 ——张佩纶
1706869712
1706869713 张爱玲曾经回忆说,1955年她与胡适在美国初次相会,胡适“讲他父亲认识我的祖父,似乎是我祖父帮过他父亲一个小忙。我连这段小故事都不记得,仿佛太荒唐。原因是我们家里从来不提祖父。有时候听我父亲跟客人谈‘我们老太爷’,总是牵涉许多人名,不知道当时的政局就跟不上,听不了两句就听不下去”。[1]
1706869714
1706869715 胡适在当年11月10日的日记中,则有一段详细的记录:
1706869716
1706869717 访张爱玲女士。张爱玲,《秧歌》的作者。始知她是丰润张幼樵的孙女。张幼樵(佩纶)在光绪七年(1881)作书介绍先父(胡传,字铁花)去见吴大澂(号愙斋),此是先父后来事功的开始。幼樵贬谪时,日记曾记先父远道寄函并银二百两。幼樵似甚感动,故日记特书此事。幼樵遗集中竟收入此介绍一个老秀才的信,——我曾见之——可见他在当时亦不是轻易写此信的。[2]
1706869718
1706869719 这里说的,是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曾为胡适父亲胡传写推荐信,将其引荐给当时以“三品卿衔随吉林将军铭安帮办一切事宜”的吴大澂,由此发迹而起的一段往事。
1706869720
1706869721
1706869722
1706869723
1706869724 胡适的父亲胡传
1706869725
1706869726 胡传,字铁花,号钝夫,安徽绩溪上庄人,出身于茶商家庭。1867年(同治六年),26岁的胡传第一次到南京参加乡试,同考的老乡中,族兄胡宝铎和曹汝济、章洪钧都中了举人,他却落第了。次年他从安徽老家来到上海龙门书院,跟随当时著名学者刘熙载学习。[3]刘熙载,字融斋,道光二十四年进士,曾任国子监司业,广东学政,左春坊左中允,是个有思想的教育家和文艺理论家。他博学多能,治经无汉宋门户之见,熟悉周秦诸子书,“自六经、子史外,凡天文、算术、字学、韵学及仙释家言,靡不通晓。而尤以躬行为重。”[4]他的学生中,不少人理学、经学、史学、天文、历算、诗古文词各擅长才。刘熙载“课士以经史,不令习举子业,专以讲求正学”。比如读《资治通鉴》,胡传回忆说:“每见历朝用兵争战之际,成败之机大半决于得地利与否,而自苦不明于地理,遂问欲知地理当阅何书?曰,考古今地理必先揣摩《禹贡》,而后以次讲求历代之地志,乃能知其建置沿革之大略。然学分三种:如《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域志》、《太平寰宇记》、《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之类,考据之学也。如顾宛溪之《读史方舆纪要》,顾亭林之《天下郡国利病书》之类,经济之学也。如《山海经》、《水经注》及各省通志各府厅州县志,与夫诸家考古迹纪名胜之类,词章之学也。而地图为尤要,古人所以左图而右史也。问地图今以何本为最善?曰,考《禹贡》则胡朏明《禹贡锥指》诸图最详;考古今建置沿革,则李申耆有图,并有《大清一统舆图》,而今图则又以益阳胡文忠公近年所刻之《皇朝中外一统舆图》为最详。无地图亦不能讲求地理之书也。”[5]在旧式传统教育体系中,龙门书院讲究经世致用,给了胡传很好的训练。1871年,胡传离开书院,刘熙载送他的赠言是:“为学当求有益于身,为人当求有益于世。在家则有益于家,在乡则有益于乡,在邑则有益于邑,在天下则有益于天下。斯乃为不虚此生,不虚所学。不能如此,即读书毕世,著作等身,则无益也。”
[ 上一页 ]  [ :1.7068696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