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870227
[17] 丁传靖:《江乡渔话》,转引自《清诗纪事》,第17卷,第11924—11925页。
1706870228
1706870229
[18]、[21] 黄濬:《宝竹坡之直》,《花随人圣庵摭忆》,第1册,第24页。
1706870230
1706870231
[19] 刘声木:《光绪朝四大金刚》,《苌楚斋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上册,第603页。
1706870232
1706870233
[22]、[31] 寿富编:《先考侍郎公年谱》,《偶斋诗草》,下册,第1011、1016页。
1706870234
1706870235
[23] 宝廷:《续穷乐府》,《偶斋诗草》,上册,第20—21页。
1706870236
1706870237
[24] 宝廷:《题灵光寺》,《偶斋诗草》,上册,第257页。
1706870238
1706870239
[25] 郑孝胥:《怀座主宝竹坡侍郎坡》,《清诗纪事》,第18卷,第12945页。
1706870240
1706870241
[26] 宝廷:《立夏前一日送张幼樵之军台》,《偶斋诗草》,上册,第84—85页。
1706870242
1706870243
[27] 翁同龢:《游西山见宝竹坡题名因书其后》,《翁同龢诗集》,第131页。翁同龢游西山题壁的时间,见《翁同龢日记》,光绪十一年六月廿七日,第4册,第1950—1951页。
1706870244
1706870245
[28] 宝廷:《大儿寿富中式举人偶成示之》,《偶斋诗草》,上册,第99页。
1706870246
1706870247
[29] 宝廷:《偶成再示寿富》,《偶斋诗草》,上册,第100页。
1706870248
1706870249
[30] 《近现代名人小传》,上册,第153页。
1706870250
1706870251
[32] 林纾:《秘魔岩见宝竹师题壁诗怆然有作》,《清诗纪事》,第18卷,第12974—12975页。
1706870252
1706870253
1706870254
1706870255
1706870257
秋风宝剑孤臣泪: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续编 灿灿医星映御街悬丝诊脉、吉林人参和东太后之死
1706870258
1706870259
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乃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广收方论,通博义理,明运气,晓阴阳,善诊切,精察视,辨真伪,分寒热,审标本,识轻重。疾小不可言大,事易不可言难,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苟能如此,于道几希。反是者,为生灵之巨寇。凡为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
1706870260
1706870261
——[宋]佚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1706870262
1706870263
征召名医专家组
1706870264
1706870265
光绪六年(1880)春,中国因与俄国交涉收回新疆伊犁,双方剑拔弩张,局势危急。而慈禧太后却患病不理朝政,太医连续治疗,病情始终未见好转。
1706870266
1706870267
最早记录慈禧太后生病的,是军机大臣王文韶。他在二月初二日(3月12日)的日记中说:
1706870268
1706870269
入对一刻许,慈禧太后圣躬欠安,召见时慈安太后在座。交看药方并谕知病状,意甚焦急。盖缘思虑伤脾,眠食俱损,近日益不能支。[1]
1706870270
1706870271
在翁同龢此后的日记中,也出现了慈禧“夜不成寐,饮食少,面色萎黄口干”;“多步履则气怯心空”,“郁闷太息,肩重腰酸,饮食少味,心脾久虚”;“多言则倦,多食则滞,多步则涩”;“痰带血丝”,“便溏气弱”等内容。[2]二月初八日,翁同龢更在日记中特别写道:
1706870272
1706870273
自初二起召见办事,皆慈安太后御帘内,十余年来此为创建也。[3]
1706870274
1706870275
朝廷大臣中的好事者,开始酝酿要请外面的民间医生来为慈禧治病。时任左庶子的张之洞,在一封写给军机大臣李鸿藻的密信中首先提出:
1706870276
[
上一页 ]
[ :1.7068702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