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870627
二
1706870628
1706870629
1887年冬,李鸿章的舌头上长了小疱,因为腐齿所触,遂至破处久不收口,后来听取洋医意见,将牙齿拔去,舌疾很快就消除了。在当时,请外国医生拔牙,是件罕见的事,需要勇气。
1706870630
1706870631
11月29日,张佩纶获悉李鸿章舌疾,次日作书问候:
1706870632
1706870633
昨琴生行县过此,云公偶有舌疾,谅是脾经之热,近已大瘉否?此心殊悬悬也。今夏高阳师亦患舌疾,不久即痊,二公何同患耶?如已康复,乞数行亦慰。回保阳后,餐卫尤望自珍也。[11]
1706870634
1706870635
此时,张佩纶因中法战争中之责任,正流放张家口军台。信中提到的琴生,为宣化知府章洪钧。高阳师,为前军机大臣李鸿藻。想来,他患舌疾,定是采用中医方法治疗。保阳,指保定,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每年都在保定和天津之间交替驻节。
1706870636
1706870637
12月6日,李鸿章复函张佩纶:
1706870638
1706870639
九月间,舌本偶有肿处,服洋医药已全愈,华医谓心脾之热,西医云由破齿锯牙啮损,迨拔去残牙即无患。深悟太刚则行事不能自全之道也。[12]
1706870640
1706870641
李的回信,讲述了其“舌疾”及治疗的缘由。短短数行,将简单的舌疾病因作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病理解释,甚为有趣。今天,西医已经成为主要的医疗手段,我们常常听到“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西医重形,中医重神”的说法,在这个医案中,李鸿章拔去蛀牙,算是被治了标呢,还是治了本?
1706870642
1706870643
李鸿章的信中,没有透露此次为他治好舌疾的西医是谁。后来,我在英国威康图书馆网站上,无意中看到一封中文信函和一张李鸿章名刺的照片:
1706870644
1706870645
启者:前以舌根微恙,蒙贵医远道来视,感谢莫名。现在调治业经全愈,足慰记念。附寄照像一幅,聊志相忆之枕,尚希察收。专此,顺颂
1706870646
1706870647
日佳
1706870648
1706870649
名另具 光绪十三年十月二十日[13]
1706870650
1706870651
我曾向马忠文先生请教,古人写信署“名另具”,名具在何处?马先生告知,按照习惯,署名“名另具”者当另附名帖。现在我看到的,恰是一信一刺。此外,网站上所附照片用英文注明,信函是李鸿章写给Sir Patrick Manson,即著名的寄生虫病学家和“热带病学之父”孟生大夫的。这封没有收入最新版《李鸿章全集》的感谢信,解答了为李鸿章看舌疾医生之谜。
1706870652
1706870653
孟生也是英国人,毕业于爱伯丁大学医学系,1866年起,由教会资助,在台湾和厦门行医。1877—1879年,他首次发现,蚊子可能是班氏丝虫的中间宿主,从而对于治疗象皮症提出了新的方法。这个发现,是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孟生对于蚊子传播疾病的研究和法国医生拉维朗发现疟原虫,有助于罗斯爵士最终阐明疟疾由蚊子叮咬传播理论。1887年,香港著名律师兼医生何启为了纪念其亡妻英国人雅丽士(Alice Walkden),用妻子的遗产,创办了雅丽氏纪念医院(Alice Memorial Hospital)。不久,又在医院内设立西医书院,聘请孟生担任教务长,何启本人兼任生理学、法医学教授。这个书院,即为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前身。而孙中山,正是西医书院的第一批学生。这次孟生大夫应邀为李鸿章看病,据说他自己正身患痛风,难以站立,但仍坚持航海北上。成功的医疗活动,使得孟生获得了很高声誉。李鸿章也欣然受聘,担任西医书院的“名誉赞助人”。
1706870654
1706870655
1706870656
1706870657
1706870658
李鸿章给孟生的信 李鸿章名刺
1706870659
1706870660
给李鸿章看病的英国医生孟生
1706870661
1706870662
1889年,孟生辞去香港西医书院教务长,由康德黎博士(Dr.James Cantile)继任。康德黎与孙中山关系密切,后来孙中山伦敦蒙难,被清政府驻英国使馆诱骗拘禁,他接到孙中山的求救后,找来孟生一同大力营救,极为仗义,事详见孙中山所撰《伦敦被难记》。
1706870663
1706870664
李鸿章曾为天津总督医院题写对联:
1706870665
1706870666
为良相,为良医,只此痌瘝片念;
1706870667
1706870668
有治人,有治病,何妨中外一家。
1706870669
1706870670
这个概括,十分有趣。
1706870671
1706870672
三
1706870673
1706870674
当然,李鸿章并不只看西医。1888年10月9日,他去唐山视察煤矿并勘察津通铁路。风寒侵入头面筋络,致左目昏蒙发赤,腮颊上下经脉运动不灵。[14]“病目颇剧,牵动腮颊,开阖不灵,胃纳减少”[15],不得已请假二十日。经多方调治,眼角浮肿稍消,而眦赤流泪不止,视物仍觉昏蒙,腮颊经脉拘挛,口角歪斜如昔,饮食言语均尚艰涩。医生认为,年老血亏,风邪袭入腠理,必须避风静养数旬,所有又续假三十日。[16]西医说:“不能速效,须从缓调理。”[17]这话听来,倒像是中医讲的。
1706870675
1706870676
[
上一页 ]
[ :1.7068706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