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871762
1706871763
1706871764
唐国安致盛宣怀信封
1706871765
1706871766
容闳开创的留美幼童计划被提前终结后,清政府没有很好地发挥回国幼童的作用。国内的境遇与幼童在美国度过的青春岁月及对未来的理想反差极大。幼童的苦闷可以想见。他们中的多数,只能在逆境中坚守,用流逝的时光渐渐证明自己的价值。也有少数人回国后迅速采取行动,或返回美国重新学习,或设法自谋生路。天津医学馆第一批八名学生,坚持到毕业的,共有林联辉、金大廷、何廷梁、李汝淦、曹茂祥、周传谔六人。
1706871767
1706871768
世事总是难料。当初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幼童,后来陆续在晚清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比如第三批幼童唐绍仪和第一批幼童梁敦彦,分别在1905年和1908年出任外务部右侍郎。第四批幼童梁诚,归国时还只是安多佛菲利普斯学校(Phillips Academy Andover,与唐国安曾经就读的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校齐名的另一所美国顶级名校)的中学生,也以驻美公使的身份,与美国政府交涉减少庚子赔款的赔付数,将美国政府退还的庚款兴办学堂和安排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同样,第四批幼童,梁诚的菲利普斯学校同学,天津医学馆首届学生林联辉,毕业后留馆执教,并成为李鸿章的贴身医官。1894年11月下旬,甲午战争前线作战正酣,盛宣怀给李鸿章的信中谈及“旧恙忽作,今日晚间发热,通宵不寐,咯痰红腻腥秽,肺家受伤愈甚”。李鸿章批语曰:“应召林联辉诊治,勿信华医补剂。”[14]可见医术很受信任。1895年3月,林联辉随李鸿章赴马关议和,官衔是四品衔直隶候补同知[15],他是李鸿章在马关议和谈判遇刺时的目击者和抢救者。而唐国安,本来的出走显示他头脑的“灵活”,但他1905年在粤汉铁路任职,尔后又离开,1907年再进外务部当翻译、当候补主事,都是低级别的职位,对于这位归国二十余年的老留学生而言,相当于重头来起,情何以堪?可以想见,他的职业生涯颇不顺利,需要昔日的同学来帮衬提携。
1706871769
1706871770
经过中美两国的多年谈判,也是出于在中国年轻人中培养亲美人才的战略考虑,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国会施政报告中宣布:“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推进教育,使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能逐渐融合于近代世界,援助的方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招导学生来美,入我国大学及其他高等学校,使他们修业成材,希望我国教育界能够理解政府的美意,同力同德,共襄盛举。”[16]这就是庚款留美的由来。其具体做法是,从1909年起,每年用退款遣派100名学生赴美学习,从第5年起减为每年不少于50名,依此循进,至1940年结束,期限32年。
1706871771
1706871772
为了落实庚款留美,清政府外务部、学部两部共同组建游美学务处,全面负责游学事宜。以外务部为主导,负责人员由两部选派。后又决定在北京清华园建立留美预备学校,外务部左丞参周自齐兼总办,学部员外郎范源濂兼会办,另一会办即由外务部的唐国安兼任。据学务处“任事人员清单”显示,周、范二人兼半职,唐国安为全职。唐国安实际上担负起游美学务处的日常主要工作。
1706871773
1706871774
唐国安在清华学校筚路蓝缕的草创时期,担任校长,和他的引路人容闳一样,为了国家的未来,负责培养留学生,这使他的人生峰回路转。梅贻琦、竺可桢、胡适、赵元任等后来名冠天下的知名学者,均为他在1909—1911年选取的前三批庚款赴美留学生中的佼佼者。他最终还是实践了自己的承诺:“将来如遇国家用人之际,生情愿效力,不敢自外”,以教育家的身份,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下了名声。
1706871775
1706871776
随着清华大学的威望越来越大,唐国安作为首任校长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2010年,珠海市在凤凰山下建起唐国安纪念学校,并投资1500万元,在校内建立起唐国安纪念馆(被称作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校外最大献礼工程),并仿造了一座青砖灰瓦的唐国安故居,使得前来参观学校的清华校友们,不必再赶往唐家湾镇的鸡山村凭吊,就近就便表达对老校长的敬仰之情。凡此种种,唐国安生前怕是想也不敢想的。
1706871777
1706871778
1706871779
1706871780
1706871781
林联辉
1706871782
1706871783
1706871784
1706871785
1706871786
周自齐、唐国安与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
1706871787
1706871788
1706871789
1706871790
1706871791
清华学堂
1706871792
1706871793
1706871794
1706871795
1706871796
2010年修建于珠海唐国安纪念学校内的唐国安故居
1706871797
1706871798
只是后人几乎都不知道,唐国安曾从中国第一所医学院校出走。他的坎坷经历,被媒体笼统地概括为“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参与预备留美学校清华学堂的筹备和建设”[17]。
1706871799
1706871800
最后,再补充交代一下天津医学馆后来的命运。
1706871801
1706871802
1888年,马根济病逝,伦敦会收买了天津西医医学馆和总督医院,李鸿章另行筹划创建更大规模的西式医院。[18]在该年9月奏定的《北洋海军章程》中规定:“旅顺口、威海卫水师养病院并天津储药施医总医院事,由提督水师营务处、津海关道会商派员管理。”[19]经津海关道率官商捐筹巨款,在天津城外建造医院房屋一百八十余间。又在总医院内设西医学堂,由林联辉担任总办(校长),为师生建房七十八间,聘请英国医官欧士敦来津,与洋汉文教习共同拟定课程,招募学生。1893年12月8日(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初一日),施医院开院试办,向海军官兵、炮台官兵和贫民提供服务,同时,西医学堂设头、二班进行授课[20],1900年,学堂关闭。1902年,袁世凯恢复办学并更名为“北洋海军医学堂”,1930年,该学校因经费不足停办。这些,和唐国安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1706871803
1706871804
2009年1月8日初稿
1706871805
1706871806
2013年12月修订
1706871807
1706871808
2014年5月修订
1706871809
1706871810
[1] http://www.cemconnections.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35&Itemid=55
1706871811
[
上一页 ]
[ :1.7068717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