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872253e+09
1706872253
1706872254 总体说来,1891年算是个承平之年,朝野和中外均没有太多的大事发生。然而这年里的一些筹划和决策,却影响着历史发展的未来方向。
1706872255
1706872256 这年6月4日,北京颐和园初步建成,慈禧太后开始巡幸这座美丽的夏宫,而宫廷内外,又开始筹备太后三年之后的六旬大寿。
1706872257
1706872258
1706872259
1706872260
1706872261 朝廷花钱如流水,收入却十分有限。两年前,为了报效慈禧太后,醇亲王奕委托李鸿章以建设海军之名,在各地督抚中募集260万两巨资,本金存储,利息用于颐和园的工程和维修支出。在醇王想来,修建颐和园,既能取悦太后,让其归政之后有个颐养天年的所在,也是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光绪帝亲政之后,毋庸与太后同住紫禁城,减少太后对朝政的干预。有人认为醇王庸碌,只会一味讨好慈禧太后,其实并不尽然。作为皇帝的本生父,醇王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自从1886年春天在李鸿章陪同下巡阅海军之后,对于北洋海军建设,他也是费心的。1887年12月9日,因醇王病重,慈禧、光绪诣醇王府视疾。奕将其巡阅海军时慈禧所赐金如意交光绪,留言“无忘海军”。[14]他后来又多活了两年,在他主持下,1888年正式颁布了《北洋海军章程》,从此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在海军章程里,编写者特别指出:“参稽欧洲各国水师之制,战舰犹嫌其少,运船太单,测量探信各船皆未备,似尚未足云成军。目前库藏支绌,固难遽议添购……拟俟库款稍充,再添大快船。”[15]然而天不假年,醇王体弱多病,他在1891年1月1日去世。奕死后,朝廷最高决策层中能真正理解并支持李鸿章建设海军的人,竟没有了。
1706872262
1706872263
1706872264
1706872265
1706872266 慈禧太后油画像,美国籍荷兰画家胡博·华士1905年绘制
1706872267
1706872268 就在李鸿章一行巡阅北洋海军之时,6月1日,户部上奏酌拟筹饷办法折,建议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二年,所省价银解部充饷。
1706872269
1706872270 李鸿章回津后,光绪皇帝颁布上谕:此次巡阅“周历旅顺等处,调集南北洋轮船会齐合操,并将水陆各营依次校阅,技艺均尚纯熟,行阵亦属整齐,各海口炮台船坞等工俱称坚固。李鸿章尽心筹划,连年布置,渐臻周密,洵堪嘉许。着交部从优议叙”。这个褒奖,与停购船炮军火的筹划同时而来,前者是官样文章,后者却对北洋海军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1706872271
1706872272 户部的奏折颇出李鸿章意料之外。17日,李鸿章致函前驻日公使黎庶昌,批评户部决策:
1706872273
1706872274 正在筹办胶州澳,而适见农部裁勇及停购船械之议,正与诏书整饬海军之意相违。宋人有言,枢密方议增兵,三司已云节饷,国家大事,岂真如此各行其事而不相为谋者耶?[16]
1706872275
1706872276 此后,他在写给闽浙总督卞宝第、督办东三省练兵事宜大臣定安、云贵总督王文韶、前河道总督吴大澂等人的信中,亦作了类似批评。
1706872277
1706872278 清廷做出这种自相矛盾决策,显示出亲政不久的光绪皇帝,其实原本是不成熟的,也显示出翁同龢对他的影响力。
1706872279
1706872280 提出停购舰炮军火建议的,是户部尚书翁同龢。提议的理由,是“部库空虚,海疆无事”[17]。翁是同治、光绪两任皇帝的师傅,作为保守正统的士大夫魁首,他对于李鸿章花巨款建设海军,其实不以为然。他在政治上常常成为洋务派的掣肘,尤其缺乏世界眼光。他决没有想到,这次停购外洋枪炮,竟会对海军的覆没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1706872281
1706872282
1706872283
1706872284
1706872285 户部尚书翁同龢
1706872286
1706872287 朝中不乏忧虑之人。8月23日,山东巡抚、帮办海军大臣张曜去世。临终前,张曜作遗书谓:“抚东五年,沿海炮台尚未修备,此北洋第一重门户,竟不能躬睹厥成,曜身死心未死也,今一一托诸中堂(李鸿章),愿有以永固国家久远之基。”[18]
1706872288
1706872289 李鸿章的重要助手,直隶按察使周馥在他的自定年谱中,回忆本年巡阅海军和暂停进口船炮等等事件发生之后,他与李鸿章之间的私下讨论,以及甲午战后他向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谈及此事的一些细节,读来令人扼腕叹息:
1706872290
1706872291 部臣惜费,局外造谣,余益知时事难为矣。一日余密告相国曰:“北洋用海军费已千余万,只购此数舰,军实不能再添。照外国海军例,不成一队也。倘一旦有事,安能与之敌?朝官皆书生出身,少见多怪,若请扩充海军,必谓劳费无功。迨至势穷力绌,必归过北洋。彼时有口难诉。不如趁此闲时,痛陈海军宜扩充,经费不可省,时事不可料,各国交谊不可恃。请饬部枢统筹速办,言之而行,此乃国家大计幸事也。万一不行,我亦可站地步。否则人反谓我误国事矣。”相国曰:“此大政,须朝廷决行,我力止于此。今奏上,必交部议。仍不能行,奈何?”余复力言之,相国嗟叹而已。后中日事起,我军屡败,兵舰尽毁,人皆谓北洋所误。逾数年,余起病召见,太后问及前败军之故。余将户部掯费、言者掣肘各事和盘托出。并将前密告李相国之言亦奏及。且谓李鸿章明知北洋一隅,不敌日本一国之力,且一切皆未预备,何能出师?第彼时非北洋所能主持。李鸿章若言力不能战,则众唾交集矣。任事之难如此。太后、皇上长叹曰:“不料某在户部竟如此!”[19]某亦如此。
1706872292
1706872293
1706872294 9月4日,清廷命庆郡王奕劻总理海军事务,正白旗汉军都统定安、两江总督刘坤一帮办海军事务。这是在上年年底醇亲王奕病逝之后,清廷再次任命满族亲贵总理海军,只是奕劻在影响力和品行上,距醇亲王甚远。
1706872295
1706872296 李鸿章为挽回户部的决定做了什么努力,我们不得而知。从周馥的回忆来看,他最终消极地接受了户部的建议。9月10日,李鸿章正式奏复户部停购船械裁减勇营折,称:
1706872297
1706872298 方蒙激励之恩,忽有汰除之令,惧非圣朝慎重海防作兴士气之至意也。详阅部臣所议,既曰自相商定,又令察酌情形,固已深知外间事势各殊,断难一律。现经再三筹度,目前饷力极绌,所有应购大宗船械,自宜照议暂停。[20]
1706872299
1706872300 在北洋海军的发展中,上年春天还发生了琅威理“撤旗事件”。李鸿章虽然坚持海军的控制权不容外人干预,但英籍顾问、北洋海军总查琅威理愤而辞职。作为报复,英国本年起停止接受中国海军留学生,撤回在华担任教习的其他英员,中英海军合作陷于低潮。同时,随着琅威理的离去,北洋海军的纪律和训练也迅速松懈,对其未来的战斗力,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对此,李鸿章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706872301
1706872302 本年北洋海军访日,虽然日方表面上保持着友好的气氛,内心却深受刺激。参观“定远”舰的日本法制局长宫尾崎三郎曾记述说:“同行观舰者数人在回京火车途中谈论,谓中国毕竟已成大国,竟已装备如此优势之舰队,定将雄飞东洋海面。反观我国,仅有三四艘三四千吨级之巡洋舰,无法与彼相比。同行观舰者皆卷舌而惊恐不安。”这种观点,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日本人的看法。深受刺激的日本,随之掀起了超常规加速扩充海军军备的高潮。
[ 上一页 ]  [ :1.7068722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