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873435e+09
1706873435 盖事变如此之棘,时局如此之艰,皆肇端于此数十年内。自开辟以来神圣之所缔造,文物之所弥纶,莫如中国。一旦欧洲强国四面环逼,此巢、燧、羲、轩之所不及料,尧、舜、周、孔之所不及防者。今欲以柔道应之,则启侮而意有难厌;以刚道应之,则召衅而力有难支;以旧法应之,则违时而势有所穷;以新法应之,则异地而俗有所隔。(60)
1706873436
1706873437
1706873438
1706873439 这一段文字之所以典型,是因为这一段文字富有代表性地诠释了那代人心目中的“变局”、“创局”、“奇局”和“智勇俱困之秋”,从而富有代表性地诠释了当日困境意识的涵义所在和紧张所在。从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此数十年内”,士大夫与彼族作往还,已历经了战争与议和,会剿与折冲,排拒堵截与排拒堵截之后的“收局匪易”,其中的每一段经历都有过挫顿和窘迫,同时是其中的每一段经历都获得了挫而后知和学而后知。挫而后知和学而后知都出于彼己之比,因此挫而后知和学而后知重心都在中西之比。然而以“巢、燧、羲、轩”和“尧、舜、周、孔”为典范与西人“环逼”下的中国相对比而说异同,则显然是中西之比的重心已移到了古今之比一面。这种从横看变为竖看的移易说明,在晚清中国的思想历史里,中国人的认识过程和认识逻辑是先作中西之比,后识古今之比。由中西而古今,是一个观念变为另一个观念。其间的区别在于前者显示的是差异,而后者显示的是嬗递,就认识的程度和向度而言,这是一种深刻的变化。嬗递所内含的是历史的时序,因此,当“千古”、“亘古”、“数千年”、“五千年”和“天地自然之运会”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引来描述当时人心目中的巨变和剧变的时候,郁结于他们困境意识的深处,并通过这种困境意识而表现出来的,其实已是他们在屡经扞格之后获得的时代意识了。虽说当时初生的时代意识里还有许多朦胧和悬想,但由此提供的理路,却能够使中国人一步一步地识得中西之比里内涵着的古今之比,并因之而一步一步地识得中西之争的真义和要害皆在古今之异。而后,中国人不得不学着用古今之异来理解和应接中西之争,时人谓之“风会所趋,虽造化之奇,亦若听命于智巧之数,其不能不相随转移者,时也,势也”(61) 。然则以“相随转移”说世局,显见得正是在这种一程一程的理解和应接之中,以洋务为中心的历史过程才得以惨淡经营而周延铺展;也正是在这种一程一程的理解和应接之中,以洋务为中心的历史过程为古今之比所牵引,其追求自强的一路起伏同时又非常艰难地促成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开端。但时代意识与困境意识相表里,又十分明白地写照了这种逼扼下出现的近代化从一开始便是一种在张皇里移来的近代化。逼扼和移来都决定了晚清中国的近代化不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因此,由近代化促成的中国社会新旧嬗递的漫漫长路将不仅会是多难的和崎岖的,并且会是扭曲的和变形的。而贯穿于其间的则始终是延续于人心中的周章与徊徨。
1706873440
1706873441 (2006年)
1706873442
1706873443 (1)  《曾国藩全集·日记》(一),第60页。
1706873444
1706873445 (2)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七),第2455,2497页。
1706873446
1706873447 (3)  《孟子正义》(下),第567页,中华书局1987年。
1706873448
1706873449 (4)  [美]泰勒·丹涅特著、姚曾廙译:《美国人在东亚》,第371页,商务印书馆1962年。
1706873450
1706873451 (5)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八),第2674页。
1706873452
1706873453 (6)  《曾国藩全集·书信》(四),第2521页。
1706873454
1706873455 (7)  《校邠庐抗议》,第52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1706873456
1706873457 (8)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五十一,第20页。
1706873458
1706873459 (9)  《曾国藩全集·奏稿》(九),第5786页。
1706873460
1706873461 (10)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七),第2583—2584页。
1706873462
1706873463 (11)  《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二,《上曾相》(同治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曾国藩全集·书信》(五),第3396页。
1706873464
1706873465 (12)  《大不列颠和中国》,第15页。转引自汪敬虞:《赫德与近代中西关系》,第226页,人民出版社1987年。
1706873466
1706873467 (13)  《卫三畏生平及书信》,第17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06873468
1706873469 (14)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第41页。
1706873470
1706873471 (15)  《中国通与英国外交部》,第81页。
1706873472
1706873473 (16)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末教案》第五册,第50页,中华书局2000年。
1706873474
1706873475 (17)  《中国通与英国外交部》,第78、111、152页。
1706873476
1706873477 (18)  《帝国的回忆》,第93页,三联书店2001年。
1706873478
1706873479 (19)  《苌楚斋随笔 续笔 三笔 四笔 五笔》上,第587页,中华书局1998年。
1706873480
1706873481 (20)  《苌楚斋随笔 续笔 三笔 四笔 五笔》上,第588页。
1706873482
1706873483 (21)  《洋务运动》(一),第42、371页。
1706873484
[ 上一页 ]  [ :1.7068734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