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873787
始于咸同之交的数十年里,捐纳和保举造出了清代二百多年里从未有过的冗官群。他们中许多人的光阴大半都是在等候“轮署”和“差委”中消磨掉的。而“候补人众事少,非钻刺夤缘,请托求乞,不足以合上官之意而动其怜”,且“又困于挤排,以故工巧之术,软美之态百出其途,以求迎合。为大僚者又无术以救正之,因而相习成风,中才之质尽入下流”。显见得与光阴一起被消磨掉的,还有立身的节操和仕路的“官箴”(75) 。后来官界在时人笔下被当成龌龊的地方,以其递相传承的一路演化而言,则是节操和“官箴”不立之后“钻刺夤缘”和“请托求乞”太多,致“中才之质尽入下流”的结果。然而“以求迎合”虽“相习成风”,其实“求”者太多和应者太少成为常态之日,“求”与应之间常常是不能合得拢来的。赵尔巽作御史之日曾说:“各省候补中司紧要公事与地方官一律差委者诚不乏人,而终身不得一差者所在多有”。这种“终身不得一差者”既是年复一年苦苦候补的人,也是到死都没有得到一点结果的人。而“所在多有”则说的是他们在南北官场中的屡见和普遍。这些人选择了官场,但官场始终不肯选择他们。是以他们在漫长的守候之中实际上的生活状态只能算是世间的穷民。其中的大批“因称贷困守一官”者,便成了“始则因贫而仕,继则因仕愈贫”的人(76) 。因此,与“未得则汲汲钻营,既得则孜孜为利”(77) 同样引人瞩目的,是数十年间候补官里普遍可见的贫与愁。同光年间一个久在湖北官场的士人曾记录过鄂省巡检中“候补数年,无一差,贫苦甚,命其十一岁小女乞食”的真人真事,以及久候差遣不可得,致冬日“衣单无棉”而“妻一子四女一,三日内皆食红薯七文而已”的真人真事(78) 。他们虽然已经列入了官界,但其一身一家则犹在饥寒交迫之中而不能脱苦海无边。另一个士人也记录过同一类真人真事,说的是候补官中的“饥饿而死”者:“予在沈方伯署中,某日,有人禀某候补知县死,方伯委员往验因何而死,回禀曰:某员到省二十年,未得差委,衣食俱乏,实冻馁而死。其身上惟留一破衣破裤,床上惟眠一破席,被帐俱无”。按记述人作客幕府的行迹,这件事应当发生在福建。在同一段文字里,他还记录了四川一个“饥寒不堪,吞烟自尽”的“候补知县”和江苏一个“典质俱尽,遂自经而死”的“即用知县”(79) 。这些人各自候补到死而不得善终,说明了候补的路不容易走得通;而其各自以一死了之,则又说明,一旦身入候补一途,已是既难回头,又难脱身。与这些人相比,他们中不肯一死了之的人同样身在困顿之中而又耐不得长久等候,便很容易于四顾无路之中出格求活于法度之外。出自那个时候的一种笔记和一种判牍,都曾叙述过作贼于市井之中的候补官,而叙述既毕,叹为“嗟乎”。(80) 这种由官到贼的变化虽是极端的例子,却真实而且具体地写照了冗官的落魄以及身处落魄之中德行、纲纪和法度的都不足恃。
1706873788
1706873789
保举、捐纳、轮署、差委一点一点地改变了清代的官界法则,这个过程与历史嬗蜕相交缠并留下了许多悲欢故事。而与之相伴随的,则是官场世界一节一节的失范和失范之后日深一日的无序。
1706873790
1706873791
(2009年)
1706873792
1706873793
(1) 《同治中兴京外奏议约编》卷一,第37、38页。
1706873794
1706873795
(2) 《清史列传》第二册,第480页;《花随人圣庵摭忆》,第11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706873796
1706873797
(3) 《墨余录》,第21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706873798
1706873799
(4) 《光绪朝东华录》第一册,总454页。
1706873800
1706873801
(5) 《光绪朝东华录》第一册,总1161页。
1706873802
1706873803
(6) 《漏网喁鱼集》,第24—25页,中华书局1959年。
1706873804
1706873805
(7) 《永宪录》,第333页,中华书局1959年。
1706873806
1706873807
(8) 《皇朝道咸同光奏议》卷二十三,《道府州县四项毋庸减成疏》。
1706873808
1706873809
(9) 《光绪朝东华录》第一册,总1161页。
1706873810
1706873811
(10) 《道咸宦海见闻录》,第275—276页。
1706873812
1706873813
(11) 《清稗类钞》第三册,第1358—1359页,中华书局1984年。
1706873814
1706873815
(12) 《清人谈荟》二编,《墨花吟馆感旧怀人诗·怀人诗》,第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1706873816
1706873817
(13) 《道咸宦海见闻录》,第119—120页。
1706873818
1706873819
(14) 参见许大龄:《明清史论集》,第2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706873820
1706873821
(15) 《春冰室野乘》,第11页,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
1706873822
1706873823
(16)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60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706873824
1706873825
(17) 许大龄:《明清史论集》,第60页。
1706873826
1706873827
(18) 《同治中兴京外奏议约编》卷二,第16页。
1706873828
1706873829
(19) 《翁同龢日记》第一册,第365页。
1706873830
1706873831
(20) 《曾国藩全集·奏稿》(四),第2259—2329页。
1706873832
1706873833
(21) 《近代稗海》第七辑,第258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1706873834
1706873835
(22) 《曾国藩全集·奏稿》(四),第2259—2329页。
1706873836
[
上一页 ]
[ :1.7068737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