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874246e+09
1706874246 (105)  《申报》光绪四年六月十四日。
1706874247
1706874248 (106)  《申报》光绪四年六月十二日。
1706874249
1706874250 (107)  参见[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第111、78—79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
1706874251
1706874252 (108)  《申报》光绪四年二月二十五日。
1706874253
1706874254 (109)  《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六十九,《李金镛请恤折》。
1706874255
1706874256 (110)  《郑观应集》下册,第1071页。
1706874257
1706874258 (111)  《经元善集》,第4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1706874259
1706874260 (112)  《经元善集》,第326页。
1706874261
1706874262 (113)  《经元善集》,前言第3—4页。
1706874263
1706874264 (114)  《申报》光绪九年六月二十九日。
1706874265
1706874266 (115)  《津门杂记 天津事迹纪实闻见录》,《天津事迹纪实闻见录》,第40—41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
1706874267
1706874268 (116)  《亲历晚清四十五年》,第82、89—90、98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1706874269
1706874270 (117)  《亲历晚清四十五年》,第105页。
1706874271
1706874272 (118)  《津门杂记 天津事迹纪实闻见录》,《天津事迹纪实闻见录》,第40页,文中“地”前衍一“广”字。
1706874273
1706874274 (119)  《亲历晚清四十五年》,第120页。
1706874275
1706874276 (120)  《亲历晚清四十五年》,第117页。
1706874277
1706874278 (121)  《亲历晚清四十五年》,第121—122页。
1706874279
1706874280 (122)  《申报》光绪四年五月二十二日。
1706874281
1706874282
1706874283
1706874284
1706874285 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 [:1706873059]
1706874286 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 借法自强和进入了中国历史的外国人
1706874287
1706874288 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 [:1706873060]
1706874289
1706874290
1706874291 英法联军之役以后,作为这场战争带来的一个直接的结果,是列国的公使入驻北京,领事各居口岸,而其间的纵向勾连和横向勾连又自成一套二千年岁月里从来没有过的规矩和章法。这些人都是来自西方那个世界的国家代表,并因之而都以同中国政府作直接的交涉和执着的纠结为自己的责分。由此形成的是一种不能用前代的“藩属”与“贡使”相比类的中外交往,又是一种中国人在久拒之后不得不接受的中外交往。而后,作为被交涉和交往的一方,晚清中国的政府体制之中不得不先后蘖生出种种古所未有的机构与职司,以此与西人的规矩和章法一面相对应一面相对等。在这个被动的过程里,原本名目不清的“抚夷局”(1) 蝉蜕而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时是道光朝已有的“五口通商大臣”演变为咸同之际的“南洋大臣”,以及咸丰十年(1860)设立的“三口通商大臣”演变为同治九年(1870)的“北洋大臣”。在口岸所在的地方,则由海关道身当中西折冲,以“通省交涉洋务事件,统归关道管理”为其立职分(2) 。这一类新出现的机构和职司以“办理外国事务”(3) 为要旨,在传统政治的吏治民生之外已别成一路。它们因外国人进入中国而产生,又因外国人进入中国的“出没纵横”而越来越膨胀地凸出于当日的时政之中。在同光两朝里,逸出口岸的洋人纷纷走向内地,随后是远离海岸的地方也须得“办理外国事务”。彼时安徽巡抚裕禄“于安庆省城设立洋务总局”,山西巡抚张之洞在太原先后自立“教案局”、“洋务局”,皆同属此类,都是在用全副精神应对“各国使命所历,几遍天下”的无远弗届(4) 。于是,在两次民族战争之后,中外之间的往来和交际遂日积日久地成了时务中的一种常态。
1706874292
1706874293 当中国人初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与西人觌面相接,折冲尊俎之日,西方人已经从刚刚缔结的条约里获得了种种谋之既久的权益,就当日西国的孜孜以求而言,其间的重心所系,除了教务之外大半都是商业利益,作为西国中强有力者的英国尤其如此。然而条约权益仅仅是一种纸面上的东西,就贸易的本义而言,这种纸面上的权益要转化为实际的商业利益和长远的商业利益,是一个只能在中国实现,并只能借助于中国政府的合作而实现的过程。是以早在英法联军北上的前夕,英国政府已作成“对华政策的备忘录”,思之透彻地说过:
1706874294
1706874295 交通的阻隔、财富的减少、工业的摧残,以及一切限制生产和消费的力量的灾害是不会不和中华帝国的瓦解和各省的离携偕以俱来的。无论就我国对中国的出口而言,或就我国的茶叶进口而言,这种后果对英国都最为有害,因为一者为收入的渊源,一者为生活必需品。(5)
[ 上一页 ]  [ :1.70687424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