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875662
1706875663
甲午乙未之际,由于母子不和,当国近三十年之后刚刚归政的西太后和亲政只有五年的光绪帝之间,便在实际上形成了强弱不同的两种君权;又由于共赴变法的清流一脉始终以君权为归依,遂使图存图强的变法自其初起之日起便不能不捆缚于两种君权的起伏纷争之中,并在起伏纷争里常常顾此失彼。前一面和后一面都内在于同一段历史过程之中,因此,从甲午乙未到丙申、丁酉、戊戌,后来变法图强在一路腾越里走向高潮,这种内含于历史过程之中的倾向也会在一路腾越里走向高潮。而对于继起的那段历史来说,两者之间的相互矛盾、相互牵连和相互影响同样是在为其间的成败造因果。
1706875664
1706875665
(2012年)
1706875666
1706875667
(1) 阿英编:《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55页,中华书局1958年。
1706875668
1706875669
(2) 《翁同龢日记》第五册,第2795页;《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第3册,第1—34、65页。
1706875670
1706875671
(3) 《翁同龢日记》第五册,第2795、2797页;《文廷式集》上册,第21、25、63、65页;《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114页。
1706875672
1706875673
(4) 《清史稿》卷四七一,第12020页。
1706875674
1706875675
(5) 《论亚洲宜自为唇齿》,《皇朝耆艾文编》,卷五八,第29页。转引自王树槐:《外人与戊戌变法》,第163页,上海书店1998年。
1706875676
1706875677
(6) 《中国近代史资料续编·中日战争》第三册,第255、543、328、328、214、325、320页。
1706875678
1706875679
(7) 《张謇全集》第一卷,第28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1706875680
1706875681
(8) 《花随人圣庵摭忆》,第214页,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1706875682
1706875683
(9) 《散原精舍诗文全集》下册,第85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706875684
1706875685
(10) 《花随人圣庵摭忆》,第214页。
1706875686
1706875687
(11) 《翁同龢日记》第五册,第2829页。
1706875688
1706875689
(12) 《郑孝胥日记》第一册,第492页,中华书局1993年。
1706875690
1706875691
(13) 《翁同龢日记》第三册,第2829页。
1706875692
1706875693
(14) 《李鸿章全集》第三十六册,第85页。
1706875694
1706875695
(15) 《清史稿》卷四七一,第12017页。
1706875696
1706875697
(16) 《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52页。
1706875698
1706875699
(17) 《张謇全集》第一卷,第28页。
1706875700
1706875701
(18) 《翁同龢日记》第五册,第2829页。
1706875702
1706875703
(19) 《李鸿章全集》第三十四册,第188页。
1706875704
1706875705
(20) 《春在堂随笔》,第10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
1706875706
1706875707
(21) 《吴汝纶尺牍》,第91、81页,黄山书社1990年。
1706875708
1706875709
(22) 《文廷式集》上册,第39页。
1706875710
1706875711
(23) 《翁同龢日记》第五册,第2822页。
[
上一页 ]
[ :1.7068756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