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876064e+09
1706876064 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深闭固拒于中西交冲之间的众多士人相比,生成于清末民初的这些人以其先“图新”而后守旧,并在尾随西法之后又排抵西法,表现出显然的不同。前者不会有精神世界的撕裂,后者却大半都是从精神世界的撕裂里走过来的。他们身处衰世,无时不在感受西方人用逼扼作示范而展陈出来的富强,因此西学中有他们想要的东西;但西学入中国造成的“内变之烈,尤甚外患”(114) ,又在以其一路摧锄把中国人熟识的东西一个一个变作破碎的东西。而由此促生的惊诧、彷徨、疑虑和恐惧,最终都使他们在阅历之后获得了一种“事变之来也,往往果者非其所期,而所期者不必果”(115) 的迟来之知。他们有心召唤的东西一旦来到眼前,都成了不在预想之中的东西和难以接受的东西,以此为反照而瞻前顾后,则这些人直面自己心底的天平,又不能不意识到中国人的历史文化中有着自己割舍不掉的东西。而以割舍不掉的东西对比想要的东西,则“骤闻新奇可喜之谈,今日所以为极是者,取而行之,情见弊生,往往悔之无及,此马文渊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以此相权衡,则不如“一切守其旧者,以为行己与人之大法,五伦之中,孔孟所言,无一可背”(116) 。与之相应,则是对于富强的关注更多地移向了对于“治道”的关注。二十多年里,这些人因中西交冲所造成的政治危机而维新,又因中西交冲所造成的文化危机而守旧。虽说以新陈代谢为眼光,这种由维新到守旧的转向大悖于近代化的历史过程,但就因果而论,他们的维新守旧都由近代化的变迁而起,并始终与近代化的变迁相依存,若由这个意义作阐说,则他们的出现和存在,本身便是近代化历史过程里的一部分。西法西学所造成的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撕裂,其实质所在,是想要的东西和割舍不了的东西之间撕裂,从而是富强和价值之间撕裂。与同时代人相比,他们是更早而且更深地感受到了撕裂之苦痛的一群,并在苦痛的牵挽之下回头转身而划出了一种人生的否定之否定,他们因之而成了西潮的回澜。其间的沉重、沉痛、忏悔、自咎和“低徊”、“愀然”都记录了撕裂的痛楚在这些人心底留下的痕迹,并使回澜和西潮一样,成了近代中国思想历史里的真实内容。从维新到守旧是一种独特的思想历程,因此在西潮澎湃之日,他们“好尽言而与众立异”(117) ,评说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评说“代议然否”,评说科举制度与学堂,评说监察制度与中国政治,评说国权与民权,评说进步与进化等等,都曾表现出独特的深刻。然而回澜终究不是潮流,因此回澜终究不敌西潮。在八十年中西交冲的剧变和巨变之后,中国人的社会、政治、文化都已遭冲刷和冲击而脱榫破裂,并因之而日复一日又日甚一日地丧失了旧时模样。在发源于欧西的那个世界历史过程所到的地方,布新总是以除旧为前驱的,从而进步总是以摧折为前提的。然则直面西潮而选择守旧,其实是在八方震荡中抱残守缺,是在潮声动地里为覆舟招魂。一则记载说:“(章)士钊始为《甲寅杂志》于日本,以文会友,获二子焉:一直隶李大钊,一安徽高一涵也,皆摹士钊为文。而“一涵冰清玉润,文理密察,其文尤得士钊之神”,迨新文学起,则“唾《甲寅》不屑道,而习为白话,倒戈以向,骂士钊反动,助胡适之张目焉”(118) 。在多数人感觉不到精神世界撕裂的深深痛楚之日,时趋便是感召。而守旧既在被唾弃之列,则不能不成为少数人和孤独者。当日与之对应的名词,除了“反动”之外还有“落伍”(119) 。然而五千年山河岁月与历史文化之所积,总会在人心中留下割舍不掉的东西,因此,在后来的中国,一面是新潮沤浪相逐,了无止境,一面是每一代知识分子里都会出现因撕裂而感受痛楚的人,其中的一部分又常常是做过潮头健儿的过来人。就心境而言,他们与守旧的前人会非常相近。虽说这些人很难影响历史变迁,但他们以自己的存在真实地描写了历史变迁中曾经有过的矛盾、复杂、曲折和多态。
1706876065
1706876066 (2011年)
1706876067
1706876068 (1)  《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882、930页,中华书局1981年。
1706876069
1706876070 (2)  《严复集补编》,第309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1706876071
1706876072 (3)  《章太炎演讲集》,第39、4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章太炎政论选集》下册,第763页,中华书局1977年。
1706876073
1706876074 (4)  《饮冰室合集》第四册,中华书局1989年,《文集》三十三,第52页;《文集》三十八,第2页。
1706876075
1706876076 (5)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511页,岳麓书社1986年。
1706876077
1706876078 (6)  《周作人文类编》第一册,第392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
1706876079
1706876080 (7)  《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79、55页,中华书局1958年。
1706876081
1706876082 (8)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149、211页。
1706876083
1706876084 (9)  《饮冰室合集》第一册,《文集》一,第3、93页;《文集》五,第18—26页;《文集》三,第28页;《文集》二,第64、65页;《文集》五,第71、33页。
1706876085
1706876086 (10)  《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46、44页。
1706876087
1706876088 (11)  《饮冰室合集》第五册,《文集》三十九,第44页。
1706876089
1706876090 (12)  《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659页。
1706876091
1706876092 (13)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第625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
1706876093
1706876094 (14)  《民国经世文编》第八册,第5192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1706876095
1706876096 (15)  《忘山庐日记》下册,第81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706876097
1706876098 (16)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851页。
1706876099
1706876100 (17)  《民国经世文编》第八册,第5212页。
1706876101
1706876102 (18)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306页。
1706876103
1706876104 (19)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415页。
1706876105
1706876106 (20)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905页。
1706876107
1706876108 (21)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第627页。
1706876109
1706876110 (22)  《忘山庐日记》上册,第113、112页。
1706876111
1706876112 (23)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713页。
1706876113
[ 上一页 ]  [ :1.7068760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