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878265
1706878266
相比中央,太子集团对地方的重视程度小很多,这与他们的基础薄弱有关,更与他们决心在中央内部解决李世民的策略有关。在中央的较量之中,太子集团无疑占据上风,他们将李世民困在了长安。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渊在这件事上的暧昧态度助长了他们的气焰。
1706878267
1706878268
李渊知道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但他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范和制止。他的这种态度,与他是一个父亲不无关系——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不愿意动李世民,是因为日益严重的突厥外患需要军事人才,在强大的军事威胁下,他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李世民的权力(兵权)。
1706878269
1706878270
不管李渊的出发点是什么,他的这种态度都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一方面让李建成和李元吉无所顾忌,将李世民的空间逼迫得日益狭窄,另一方面让李世民觉得自己还没有被逼到绝境,使他做了在绝境下铤而走险的打算,也相应做出了一些调整和安排。
1706878271
1706878272
武德六年(623年)以后,李世民与李建成从暗中较劲变为撕破脸皮公开敌对。杨文干事件使双方矛盾公开化并且逐步升级。
1706878273
1706878274
李渊本希望李世民能够知难而退,放弃夺嫡之念,然后自损收敛以避祸。可是对于李世民而言,放弃就意味着灭亡,夺嫡之路已经走到连当事人也无法控制的地步。从李渊的态度中,李世民知道要想通过合法途径改立太子是不可能的。他决意冒天下之大不韪,做最后的生死博弈。从后来反复修改史料的行为就可以看出李世民是个对名声、人望极为看重之人,他在做最后的决定之前,肯定有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
1706878275
1706878276
李建成是法定储君,武力夺嫡是谋反大罪。即便能够侥幸得手,还是要千秋万世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如果一着不慎换来满盘皆输,等待着他的就是灭顶之灾。
1706878277
1706878278
武德八年秋天,大唐帝国的边境线上烽烟再起。东突厥颉利挥师南下。这场战争虽然没有直接威胁唐朝中枢,但覆盖面广、持续时间长,也着实让唐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疲于应付。
1706878279
1706878280
李渊的军事部署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将右卫大将军张瑾、安州大都督李靖等人调到前线,而李世民则作为后备力量派驻蒲州(今山西永济市),防守关中门户。李渊之所以没有像往常那样将李世民推向战争最前沿,主要是因为突厥的这一波入侵并没有对李唐王朝构成大的威胁,同时也表明李渊在尽可能抑制李世民的锋芒,不让他再出风头。
1706878281
1706878282
武德九年年初,突厥人入侵边境。太子李建成提议,由齐王李元吉前往边境抗御突厥。李元吉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秦王手下兵强马壮,善于攻守,希望能够带上李世民手下最优秀的将军们和精锐士兵赶赴前线。
1706878283
1706878284
李元吉这么做,明摆着要借此机会削弱秦王集团的势力。李世民和他的文武将官识破了这场意图明显的局,那些忠心耿耿的将官当然不愿意就这样被分离,被对方各个击破。其中尤以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等主要将领的反应最为强烈。李元吉抓住把柄,先是诬陷马军总管程知节,逼着李渊将其外放为康州刺史。接着又用金银丝帛贿赂右二护军段志玄,段志玄不肯从命。
1706878285
1706878286
李建成和李元吉又用这种非常规手段去厚赂秦王集团的其他关键性人物,希望他们能够在关键时刻倒戈。李渊对此似乎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他来说,几个王子之间的斗法和博弈,可以帮助他实现帝国权力的均衡。
1706878287
1706878288
李渊并不是毫无作为,他一直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他想让李世民前往东都洛阳,要他在那里建天子旌旗。他说:“当初建立大计,后来又平定海内,都是你的功劳,当时就想立你为太子,可你却坚决推辞,我也只好成全你的美意。再说建成年长,当太子的时日已久,我也不忍心剥夺他的继承权。看你们兄弟好像不能相容,都住在京城里,必定要产生冲突,我想让你重新掌管陕东道大行台,居住洛阳,自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以东的国土都由你做主,准许你建立天子旌旗,一切仿照西汉梁孝王刘武的做法。”
1706878289
1706878290
但是他很快又推翻了这种想法,将已经拟好的诏令撕毁。恰好在此时,李元吉向李渊汇报了一个重要情况:秦王和部下听说要到洛阳去,表现得极为高兴。李元吉并不是谎报,李世民和他的部下们都不愿意在京城长安受李建成与李元吉之流的羁绊,他们宁愿到东都洛阳,那里才是他们可以做主的地盘。
1706878291
1706878292
如果秦王势力进入洛阳,将会使帝国陷入划疆而治的分裂局面。一个国家将分为东西两半,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让帝国陷入一场超大规模的东西内战。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渊在家与国之间的痛苦抉择,他在起兵时期的英明果决,此时突然失灵,左右不是人。没有人能够体会到一个君王和一个父亲此时的内心世界,所有人只能看到他的毫无作为,而正是李渊的“无为”,才使得这场惊天动地的政治危机以玄武门之变的方式彻底解决。一场如此重大的政治危机,这种解决方式所付出的代价,虽然对这个家庭来说是巨大的,而且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对于一个帝国,以及刚刚饱经战乱的人民来说,它的伤害值又是最小的。
1706878293
1706878294
谁又能说,在诸多的选择中,无为而治又何尝不是政治权术的最高境界?李世民已经感受到了来自太子集团的逼人杀气,他预感到,决战的时刻已经悄然逼近。
1706878295
1706878296
1706878297
1706878298
1706878300
帝国往事(605-758):隋唐大繁华背后的暗伤 4.博弈:靠人不靠天
1706878301
1706878302
武德九年春天,正是长安城一年当中最美好的季节。如果李氏兄弟不是生在皇家,他们的父亲不是那个叫作李渊的皇帝,他们会在这个时节的某个早晨,穿上最漂亮的服饰,牵上最彪悍的骏马,在京都的旷野之上追逐时光。所有的刀光剑影都将隐去,岁月被阳光抹上一层淡金的光泽,看上去那么温柔。
1706878303
1706878304
奈何人总是被命运裹挟前行,既然历史成了板上钉,也只有让他们各就各位。现实是,属于李氏兄弟的这个春天是一段最为难熬的时光,除了朝堂上发出的无关紧要的喧嚣声,长安城寂静得令人心慌。除了等待,他们变得无所事事。但这种等待又是残忍的,就好像在人的心上施加某种酷刑,考验着每个人的耐性。
1706878305
1706878306
对于李世民来说,他已经做出了某种选择。在剩下的时间里,他开始慢慢享受演出前的兴奋。事态的天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
1706878307
1706878308
第一步:权力的集团化操作。作为秦王集团的带头大哥,李世民拥有一个人才济济的心腹集团,身边聚拢的这些人都是他在长期烽火岁月里结交的患难之交,在这一点上李建成是远远不及的。尽管在太原起兵之前李建成被李渊派到河东分管招揽人才的工作,但取得的效果并不出色。
1706878309
1706878310
经过战火的淬炼和岁月的砥砺,李世民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十八岁的少年,而是一柄出鞘的利剑,李建成也不是那个沉稳的大哥,而是一个等待接班的太子。
1706878311
1706878312
时间让他们发生了质的改变,李世民有了取而代之的实力和野心。不过,能吸纳人才只是成功的一个方面,如果仅仅将各方人才集中到身边,享受权力带来的快感,而不很好地用其所长,让这些人忠心于己、为己所用,即使拥有再多的人才也无法实现权力值的最大化。李世民在聚集人才之余,还能使这些人才全心全力地为己效忠,这是一种极为高明的人才笼络手段。战略要想开花结果,战术要想被贯彻执行,都离不开优秀人才。再反过来看太子集团,虽然李建成手下也有魏徵、王圭这些有实力的谋臣,但是王圭在杨文干事件中被谪,至于那个后来成为一代名臣的魏徵,在李建成手下好像只做了两件有迹可查的事:一是劝李建成参与对刘黑闼的第二次战争以固东宫势力,李建成采纳了这个建议,并且干得还算漂亮;二是劝李建成及早诛杀李世民,李建成犹豫的时间过久,丧失了最佳的出击时间。
1706878313
1706878314
太子集团中可堪大用的谋士只有魏徵、王圭、韦挺三人,武将只有薛万彻等寥寥数人。这种战斗力与秦王集团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秦王府中谋士有名者十八人以上,猛将更是不胜枚举。李建成有要事需要商量,总是与李元吉在一起私下商讨,不见有什么心腹自始至终参与其中。而李世民身边始终有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三人环绕在侧。他与这三人能够开诚布公地讨论,汇集四人智慧。
[
上一页 ]
[ :1.70687826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