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879333e+09
1706879333
1706879334 和那些重门第的上层人物不同,下层的宫女和宦官对于王皇后和武则天的评价是完全不同的。宫女和宦官认为,王皇后虽然不坏,但也说不上哪里好,与他们完全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一个别人无法给出准确评价的人,是个模糊的人,之所以模糊,是因为她对身边人的漠然,这种漠然让别人无法走近,无法走近也就无法知晓其内心的喜怒哀乐和所思所想。
1706879335
1706879336 武则天就不同了,她原本做的五品才人便是半宫妃半侍女的角色,之后更实实在在地做了一回侍女,起点低,每个台阶都是向上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良好的人缘为她后来的夺位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天子虽然换了,宦官和宫婢们却几乎没有什么变动。
1706879337
1706879338 武则天的赏赐在为她赢得口碑的同时,也在宦官和宫婢中建立起情报网。源源不断的情报资料,让武则天足不出户就可以对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情况了如指掌。她们受皇宠的次数、对下人的态度及日常生活都在她的掌控之下。
1706879339
1706879340 武则天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虽然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翠微宫内的钱财几乎被她散尽,但希望也越来越近。只要接近希望,钱财又算得了什么呢?宫廷之中,自皇后至宫女内侍,从上到下没有不夸赞她的。婢仆地位虽然很低,但她们在某些关键时刻,却具有扭转事态进程的巨大力量。他们常被人威胁利诱,去说一些与事实不相符的话,甚至完全相反的话,以适应主子的需要,以达到他们的目的。
1706879341
1706879342 后宫之中,武则天的情报网已经编织得无处不在。她知道时机已经成熟,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陷阱布好,让王皇后自己一头扎进去。
1706879343
1706879344 王皇后的一举一动都通过情报网第一时间传入武则天的耳中,不谙人情世故的王皇后却毫无知觉。这位高高在上的六宫之主,此刻已如生活在水晶鱼缸里一般,完全暴露在武则天的视野之中。
1706879345
1706879346 武则天在寺里不管怎样得到君王的思念或暗中眷顾,终归是见不得光的地下恋情。重新返回后宫,才是二人关系正常化的开始。等到被立为昭仪,地位仅次于诸妃,更是取得了正式的名分。随着接连生下子女,她已因大幸而专宠,甚至到了君王专房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的身价已经今非昔比,具有进取人格且善权变的她,必然想要进一步发展。
1706879347
1706879348 王皇后一直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地过着自己的后宫生活,这种做法虽然没有多少突出之处,可也让她的对手没有什么把柄可抓。李治对这个皇后说不上喜欢,但也说不上厌憎,以他优柔寡断的性格,要让他为了抛弃这么一个鸡肋而跟所有当朝重臣闹翻,就是再等五百年也未必能等到一个机会。机会不是等来的,机会是自己创造的。武则天不愿意再陪他们这么无限期地耗下去,她要主动出击,只有在攻击中才能发现对手的破绽。
1706879349
1706879350 李治的恩宠既让她滋生了夺后的欲望,而他游移的情感又让她深深地感觉君王恩爱之脆弱易断。与其等待一份不确定的结果,还不如放手一搏,杀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为自己争取正室的名分,为儿子争取嫡子的地位。强烈进取的进攻性人格,以及内心存在的那份不安全感,终于让武则天下定了决心。
1706879351
1706879352 蛰伏三年之后,她终于决定伸出自己的铁指铜腕。武则天向后位发起冲击,必须越过两道关卡,方能抵达胜利的彼岸。一是要将王皇后拉下马;二是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朝中大臣的支持,尤其是那几个顾命大臣。如果他们投反对票,这事十有八九就会泡汤。
1706879353
1706879354 如果要在这几位中间选出一位带头大哥,那么非长孙无忌莫属。长孙家族出了两个人物,而这两个人都成为李世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一个是李世民背后的那个女人——长孙皇后;另一个就是长孙皇后的弟弟,国舅爷长孙无忌。
1706879355
1706879356 唐太宗人才济济的朝堂之上,才能仅处于中档水平的长孙无忌,居然能够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让人费解。除了李世民的信任还有其他让人信服的解释吗?李世民在临死前甚至对左右大臣这样评价长孙无忌:“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言下之意,没有他就没有我。这句话等于给长孙无忌一道免死金牌。
1706879357
1706879358 太宗皇帝临终前做出一连串政治安排:长孙无忌出任太尉,兼尚书、门下二省的实职。最后,他嘱咐另一位托孤之臣褚遂良:“我死之后,你要保护无忌。若你放任别人伤害他,就不是我的忠臣。”保全长孙无忌成了太宗皇帝最后的遗愿。
1706879359
1706879360 对于李世民来说,几十年来,兄弟曾相煎、儿女曾反目,只有这位少年朋友、郎舅之亲,陪他走完了二十三年漫长的贞观之路。保全长孙无忌,就是保全贞观的胜利果实;保全长孙无忌,是李世民对长孙皇后当年的承诺;保全长孙无忌,是他对这个少年朋友的最后眷顾。
1706879361
1706879362 帝王也是寂寞人,也需要朋友。孤,也并非希望自己一孤到底。君王的威仪是恢宏而孤独的,而君王的内心也有与常人同样的乐与怒。李治登基后,虽然朝中有侍中和中书令等一堆高官,但实际大权还是掌握在长孙无忌的手里,此时的长孙无忌才算真正可以横行无忌。
1706879363
1706879364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秉承太宗遗愿,同心辅政,风头无人能及。另外一位托孤重臣李勣是明哲保身之人,不敢强出头。由于实力悬殊,所以朝中宰相之间矛盾并不明显。而且高宗皇帝又是“好好先生”。当时整个帝国的大政方针基本上还是照搬贞观朝的那一套,所以永徽初年的朝政保留了贞观朝的遗风。
1706879365
1706879366 此时长孙无忌的骄狂已经到了势焰熏天的程度,毫无掩饰。虽然日光之下,他也玩不出什么花样,无非就是培植力量、排除异己,折腾得朝堂之上鸡飞狗跳,但是这种一人独大的局面是极危险的。
1706879367
1706879368 一天,长孙无忌宴请朝中的一些高官,酒酣耳热之际环顾同僚说:“我其实没什么本事,只是因为运气好,机缘巧合才位极人臣。大家说一下,我的富贵程度和隋朝的越公杨素相比如何?”有的人不回答,有人拍马屁说超过杨素。
1706879369
1706879370 长孙无忌听后徐徐说道:“我只有一点比不上杨素,就是他富贵的时候年纪大,我富贵的时候年纪比他轻!”其牛气冲天、摇头摆尾的骄狂之态令人厌恶,大有赶超皇帝之威的势头。
1706879371
1706879372 永徽元年十月,李勣坚决辞去尚书左仆射的职务,高宗批准,但仍然让他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还是实职宰相。李勣担任左仆射已满一年,现在突然这么做,让人无法看透其中玄机。
1706879373
1706879374 李勣主动让位,使褚遂良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他没费吹灰之力就白捡了一个尚书左仆射的职位。褚遂良是个张扬高调之人,得到如此高官显位之后,日渐骄横起来。长孙无忌无奈之下以朝廷的名义将褚遂良降职为同州(在今陕西境内)刺史。
1706879375
1706879376 褚遂良虽然被贬,但还在陕西境内任职,明眼人能看出来朝廷有随时召他回来的打算。这一切唐高宗和长孙无忌都心知肚明,他们曾经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但现在绳子断了,他们各自蹦跶,各自盘算,绳子上的岁月成了他们美好的回忆。
1706879377
1706879378 其实这时高宗皇帝已经对长孙无忌的专权难以忍受,关于皇权被窃、长孙专权的传言已经满天飞,他不可能淡然处之。唐高宗已经不满足于做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他试图在朝中的关键位置上安插自己的亲信大臣。然而这些人虽然居于高位,却不敢和长孙无忌正面抗衡,难以起到制衡权力的作用。众大臣在议事的时候,要看长孙无忌的脸色行事。就连先帝同样器重的李勣,也看出端倪当了一只缩头乌龟。所以,权力天平从一开始就倒向长孙无忌这一边。
1706879379
1706879380 唐高宗李治毕竟不是傻子,他已经看出了朝堂之上的眼波流转,朝堂之下的噤若寒蝉。他曾经在朝堂上冲着下面的大臣们怒道:“你们在议论朝政的时候,都没有自己的主见,还要互相观察脸色行事,这个朝堂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1706879381
1706879382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朝堂已经成了长孙无忌的一言堂。以长孙无忌在权力场上几十年的阅历,不可能看不出高宗皇帝在人事安排上的用意,也不可能听不出皇帝的弦外之音。估计他是太没把这个外甥放在眼里,不仅毫无收敛之意,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 上一页 ]  [ :1.7068793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