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879697
1706879698
回顾太宗皇帝生前的政治安排,虽然不一定有让李勣与长孙无忌相互制衡之意,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以李世民的英明睿智,他或许也会料到,身后的政局不可能永远是铁板一块。所以,物色一个像李勣这种绝对忠于李治,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制衡长孙无忌的托孤大臣,就是他所能做的最妥善的安排。
1706879699
1706879700
出乎太宗皇帝意料的是,他在临终之前苦心孤诣布置好的这枚棋子,却在高宗即位不久就忽然选择主动出局,自行淡出权力核心。随后,李勣又频频向高宗提交辞呈。在李勣“固求解职”的情况下,李治不得不解除了他的左仆射之职,仍保留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职务,并另行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荣誉衔。
1706879701
1706879702
唐朝初期,只有中书令、侍中及由尚书令代理的仆射三人是宰相,后来仅以中书令与侍中为正式的宰相。若在本职之下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则视同宰相。对于李勣的主动隐退,李治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可是为了尊重他本人的意愿,李治也只好这么做。
1706879703
1706879704
虽然李勣还挂着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宰相衔,名义上仍然可以参与朝廷的最高决策,但实际上已经成为所有宰相里面最没有发言权的一个。因为一旦没有在三省六部里担任实职,参与决策时就不可能拿出切合实际的有分量的意见,充其量也就是列席而已。开府仪同三司不过是个虚衔,是专门给那些过了气的功臣元勋养老用的。以李勣的年龄和能力而论,他实在不应该这么早就靠边站。
1706879705
1706879706
可问题在于,这是李勣的选择,并非高宗的意愿。李勣之所以这么做,是迫于长孙无忌的压力。永徽元年,长孙无忌的个人权势虽然还没有发展到后期那种只手遮天的地步,但是由于他的多重身份——天子舅父、开国元勋、顾命大臣、首席宰相,从而决定了他在高宗朝廷中独一无二的权威和影响力。
1706879707
1706879708
与长孙无忌同朝为相只有两种选择:为其所用,或者为其所灭。李勣看得比谁都清楚。所以他宁愿选择第三条路——惹不起就躲着走。其实很多时候,逃避并不是懦弱的表现,反而是智慧的选择。人要因时因事而变,这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战术。
1706879709
1706879710
事实证明,李勣的做法无疑是高明的。假如他不是在永徽元年急流勇退,远离权力斗争的旋涡,那么很难保证他不会在随后的房遗爱谋反案中受到陷害和株连。
1706879711
1706879712
永徽四年,当李治意识到长孙无忌的权势正在极速膨胀,而自己却日渐陷入大权旁落、任人摆布的困境时,他才突然明白李勣当初主动隐退的苦衷,也才能深刻领悟李勣保存实力的政治智慧。与此同时,李治也想起了太宗当年给他安排这个辅弼大臣的深刻用意。
1706879713
1706879714
李治毅然决定让李勣复出,并将其擢升为三公之一的司空,希望他能够对长孙无忌形成制衡。李勣的司空一职其实也是没有多少实际职权的荣誉衔,但是鉴于其阶位仅次于身为太尉的长孙无忌,并且李勣也是定策功臣和托孤重臣,所以此次任命就相当于恢复了李勣朝廷二号重臣的身份。李勣的这个职位变动也未尝不是在释放一个政治信号,它意味着在长孙无忌高歌猛进、节节胜利的权力扩张中,高宗李治终于可以借助李勣的复出,对长孙无忌实施一次反击了。
1706879715
1706879716
此次反击是李治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而且力量极其微弱,微弱到无法引起长孙无忌的警觉。假如皇帝连这一点儿微弱的反击都做不到,那么帝国的整个最高决策层就会变成清一色的长孙班底了。正因为如此,李勣的复出对于李治而言,是生死攸关的一步棋,走好了,可以满盘皆活,走不好,将会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中。
1706879717
1706879718
有了李勣这样一股可以信任和依托的力量——也是高宗和武则天在整个宰相班子中唯一可以借助的力量,高宗李治就可以慢慢酝酿自己的突围行动——从大权旁落、任人摆布的困境中,从长孙无忌编织的黑色巨网中一步一步地突围而出。
1706879719
1706879720
在高宗皇帝酝酿的突围风暴中,废后立武是关键点。而李勣不负君王意,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李勣的支持,高宗皇帝如释重负。他开始像真正的帝王那样大展拳脚,自家的朝堂本来就应该自己做主。他先是将褚遂良降职为潭州都督,长孙无忌最粗壮的一支臂膀就这样被砍掉了。
1706879721
1706879722
他同时又以向皇帝投毒罪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即平民),她们各自的母亲和兄弟也被削去官职流放到岭南。对与自己曾经朝夕相处的两个女人和她们的亲眷如此刻薄,到底是君王心似铁,还是武则天绝情?
1706879723
1706879724
在这件事上,许敬宗做得更不厚道。他向高宗建议:“王皇后的父亲王仁祐虽然已经去世,但还有特进、追赠司空的文件在,他的后代仍然可以因此靠门荫入仕,请一并撤销。”就这样,已经去世多年的王仁祐的官职也没了。
1706879725
1706879726
经常替长孙无忌冲锋陷阵的褚遂良也被发到千里之外的长沙,身在长安的长孙无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看样子很难再翻出什么花样来,高宗皇帝终于迎来短暂的、属于自己的大时代。
1706879727
1706879728
在武则天的精心策划和运作下,永徽六年十月十三日,高宗皇帝正式下达废后的诏书,诏书上说:“王皇后、萧淑妃企图以鸩酒害人,废为庶人,其母及兄弟一律除名,流放岭南,没收其全部家产。”
1706879729
1706879730
诏书以最快的速度传达下去,让朝堂内外为之一震。王皇后一代外戚世族,皇室玉牒上刮去了他们的名字,大宗房产钱财也凭空而去。废王皇后的诏书颁下后六天,也就是十月十九日,以许敬宗和李义府为首的文武百官同时上书请愿,要求立武则天为后。大势所趋,没有人敢逆势而动。高宗李治早就等着这一刻,顺势颁下新的诏书。
1706879731
1706879732
诏书有云:“武氏门著勋庸,地华缨黻,往以才行选入后庭,誉重椒闱,德光兰掖。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待从,弗离朝夕,宫壸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间,未尝迕目,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皇后。”
1706879733
1706879734
这份诏书其实在替武则天洗白身份,将那些为世人所诟病的地方统统洗去。高宗就是要告诉天下臣民,武则天不是苏妲己,而我更不是纣王,她的出身好、人品好,而且又是先皇赐予我的,这么好的女人如果不能册立为皇后,那真是天理难容。
1706879735
1706879736
在李治的一力支持之下,朝臣们也只能徒唤无奈,由最初的反对,到慢慢地接受。这场非武力的政治斗争,从六月“宸妃”事件展开。六月到八月底,武则天挟持宠爱她而又略显软弱的皇帝,用行贿、重赏、关说和贬黜等手段,以拉拢和收编的方式,迅速组成自己的权力班子,其中包括宫女、宦官以及自己的母亲。同时在外朝密布眼线,建立情报和监视网,而且亲自监听君相的密谈。武则天的权力企图心、进取人格、组织能力和灵活的斗争技术在这时得到了充分展现。
1706879737
1706879738
作为武则天的政治对手,长孙无忌起初自恃身份、地位和权势,并没有将年仅三十一岁、深居内宫的武则天放在眼里。虽然王皇后因为此女已然失宠,皇后的舅舅柳奭因此被罢相贬黜,自己还树有政敌或潜在政敌,但是长孙无忌毫无警觉意识,以至于武则天发起挑战时,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关陇集团陷入被动状态,迎战得极为狼狈,蒙受重创,而等到他们被逼至绝境,再想争取回旋的余地已经不可能了。
1706879739
1706879740
在决战进行中,除了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和来济之外,未见其他朝臣加入或声援,根本看不出所谓的关陇集团的存在。朝中大臣可能早就厌倦了长孙无忌、褚遂良朋党小圈子的专权垄断,也可能在李勣、李义府和许敬宗等人的心战谈话之下,朝臣们乐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置身事外看两派相斗的大戏。
1706879741
1706879742
武则天从最初的才人之位一步步登顶,成为大唐皇后的唯一候选人。但是她并没有被即将到手的胜利冲昏头脑,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这个皇后还没有得到百官的承认,她还需要做出一些姿态。
1706879743
1706879744
高宗皇帝的诏书颁下后的第三天,武则天成为正式的新皇后,她也呈上一份语气坚决的奏章。大意是:皇上有意立妾为宸妃时,韩瑗、来济曾经当着皇上的面激烈谏阻,我不记恨这件事。身为丞相,如果不是忠诚为国,绝不可能这么做,他们的心意实在难得,恳请皇上能够奖赏二人。
1706879745
1706879746
武则天这时候递交这样一份奏章颇值得玩味,对于只差一个册立形式就可以成为皇后的她来说,现在又回过头来重提宸妃之事,不外乎有两个目的:一是显示自己的雍容大度;二是告诉韩瑗、来济这些反对派们,你们不要再跟我过不去,谁也无法阻挡我前进的步伐,你们的命运捏在我的手里。
[
上一页 ]
[ :1.70687969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