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892412e+09
1706892412
1706892413 7. 宁夏镇:治所驻宁夏卫(今宁夏银川市),辖区东起花马池,西至宁夏中卫喜鹊沟黄河北岸(今宁夏中卫市西南),全长约1000公里。
1706892414
1706892415 8. 固原镇:治所驻固原州(今宁夏固原市),辖区东起延绥镇饶阳水堡西界,西达兰州、临洮,全长约500公里。
1706892416
1706892417 9. 甘肃镇:治所驻甘州卫(今甘肃张掖市),辖区东南起自今兰州黄河北岸,西北至嘉峪关讨赖河一带,全长约800公里。
1706892418
1706892419 按照朝廷有意分割兵权的设计,卫所只管兵,都督府只管将。遇有战事,朝廷抽调部队,临时任命将领出征;战事结束,兵回卫所,将回都督府,一拍两散,兵将分离,互不相熟。
1706892420
1706892421 但这一制度在北部边疆却遇到了挑战,原因是宣德之后,游牧人频繁犯边,九边地区烽火不宁,持续处于战备状态。在这种情势下,兵将分离已不可能。
1706892422
1706892423 而且,自从朝廷的精锐主力部队——京军,被瓦剌的首领也先重创之后,一蹶不振,几乎失去了野战能力,保卫京师及北疆的重任,自责无旁贷地落到了边军的头,也迫使朝廷对边军不得不青眼相待。
1706892424
1706892425 初时,本朝的边兵由两部分人构成,一是本地土著卫所的兵卒,二是有罪戍边者。假如遇到重大战事,戍边的兵力不足以应付,朝廷则需临时征调内地各卫所之兵赴援,称之客兵。客兵不长期留边,一般战事结束即要撤回原籍卫所。可是后来随着九边战事的烦多,朝廷为了保持北疆约40万规模的常备兵员,索性抽调内地的精壮兵卒轮番戍边,称之为边班。
1706892426
1706892427 如此一来,边军迅速壮大崛起,为朝廷所倚重。
1706892428
1706892429 朝廷在北边各镇设立总兵官,由其全权负责所辖兵马的训练管理与作战指挥。总兵官有实际兵权,却没有固定的品级,没有名分,通常情况下它由都督级别的将领兼任,也算是个临时职务。
1706892430
1706892431 总兵官下设副总兵、游击、参将等助手。按照军制,总兵官率领本镇主力,负责正面城隘的防守工作;副总兵分领3000奇兵,负责突袭、救援等;游击分领3000兵马,为防区内的机动部队,哪段防线吃紧,就赴援哪里;参将率领左右两翼的总预备队。
1706892432
1706892433 通常情况下,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最佳方法是实战,而非花拳绣腿的训练,边兵之所以崛起,京军之所以衰落,关键奥秘就在于兹。到正德天子御宇时,边军已成为朝廷的主力劲旅,在全国百万大军中一枝独秀。正德年间的许多重大事件,都与这一事实相牵连。
1706892434
1706892435 朝廷第三个层级的军队为内地卫所军。
1706892436
1706892437 朝廷的内地卫所,一般设在关要与战略险冲之地,像一张巨大的网,覆盖着全国及诸羁縻地区。
1706892438
1706892439 卫所的士卒出于军户,军户世袭,父死子继,不能改籍。军户从军的壮丁,称为正军;其他子弟称为余丁,也就是预备役的意思。军卒服役的卫所,一般离家乡较远,目的是为了防止军人贪恋家乡。军籍确立后,军户要全家前往指定的卫所报到,或者带着妻儿与至少一名余丁前往。假如正军病残或老死,由余丁替补,余丁还负有照料正军的责任。
1706892440
1706892441 到达卫所后,官府分给房屋、生活用品、15亩至50亩不等的土地、耕牛与种子。假如指定他屯田,他就需专事耕种,农闲时训练,耕种所得按一定比例上交部队;假如分配他营值守备,他不能全力种田,收入不足部分,由部队拨付。
1706892442
1706892443 这一制度随着和平建设时期的到来而受到了挑战。
1706892444
1706892445 第一,整个社会的风气都转向了物质财富的追求,许多人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富裕了起来,而军户由于被束缚在卫所中,难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他们成了失落的一群。
1706892446
1706892447 第二,由于随军家属的繁衍,人均屯田相对减少,军户的收入开始相对下降。
1706892448
1706892449 第三,卫所军官越来越腐败,他们侵占公田,役使军卒干私活,使军卒苦不堪言。
1706892450
1706892451 第四,朝廷把大量罪犯编入边军,使军人的声誉日趋低落,社会地位下降。
1706892452
1706892453 第五,宣德之后北疆边患加重,卫所军轮番赴戍,时有死伤,风险增大。
1706892454
1706892455 在这种情势下,卫所兵逃亡严重,公元一四三七年秋(正统二年)兵部统计,天下都司卫所逃亡军士达120万人,几乎接近全国额定兵员的一半。到正德天子时,兵部尚书王琼估计,卫所逃亡军卒已达十之八九,而且逃亡者多为精壮,剩余者尽是羸弱,卫所制度基本上名存实亡。不要说保家卫国,就是对付大股的盗贼,都已难以胜任。
1706892456
1706892457 朝廷第四个层级的军队,是羁縻区的卫所军。
1706892458
1706892459 这些卫所一般设置在少数民族地区,指挥使是部落首领,兵卒是当地的土著。这类卫所在洪武、永乐时期设置非常多,只一个努尔干都司就下辖384个卫、24个独立的千户所、7个兵站、1个军寨。
1706892460
1706892461 朝廷对这类卫所的控制相对比较松散,永乐之后,随着朝廷威望的衰落,它们大多开始自行其是。在“土木之变”时,辽东的有些羁縻卫所,甚至暗中帮助瓦剌军,朝廷除了对他们加强防御外,基本上无可奈何。
[ 上一页 ]  [ :1.7068924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