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89508e+09
1706895080
1706895081 九月二十八日,皇上来到熊耳山下的顺圣川(今河北阳原县),探马来报,鞑靼小王子部分道南下,目标直指大同。
1706895082
1706895083 皇上命令大同总兵王勋坚守大同城,正面抵抗;命辽东参将萧滓与宣府游击时春前去增援;派延绥副总兵朱峦等人,引兵跟随敌后,相机发动奇袭;又调宣府总兵朱振,在阳和集结兵力,待机发动反攻。
1706895084
1706895085 朱厚照在宫苑中苦研军事十几年,终于算是没有白费工夫。他临危不惧,分遣得当,指挥有序,绝非当年的英宗朱祁镇可比。
1706895086
1706895087 十月初二,战争首先在大同开打,王勋主动出击,与敌寇交战。小王子似乎已知道皇上驻跸宣府,大同以东官兵云集,所以他们不肯恋战,而是长驱南下,直扑应州(今山西应县)。
1706895088
1706895089 王勋甚是吃惊,应州是东去京师的战略要地,敌人难道想趁京师空虚,窥测紫荆关?他不敢怠慢,一面报告皇上,一面急忙追击南下。第二日,王勋在应州城北的五里寨与鞑靼军队相遇,双方交战数十合,谁也没有占到便宜。
1706895090
1706895091 傍晚时分,小王子分兵,一部沿着东山而去,一部包围了王勋。第二天清晨,大雾漫天,小王子探知官兵援军已到,担心受到夹击,便撤去包围,据守各处要道,王勋趁机进入应州城。
1706895092
1706895093 初四,王勋率兵出城,与敌军激战,试图撕开一个缺口,与朱峦等部援军会师。此时,萧滓、时春等部也陆续赶到,小王子军难以抵挡,急招东去的那部敌军回援,合兵遏制住了官军的攻势。王勋只好再次退回应州城。
1706895094
1706895095 初五,皇上朱厚照引兵赶到应州,太监张永、魏彬、张忠以及都督江彬等,各自统军出击,与小王子部殊死战斗,迫使小王子部稍稍后退。傍晚,官军各部会合,就地扎下大营。
1706895096
1706895097 初六早上,小王子部率先发动进攻,皇上亲临前线,督率诸将抵御。从辰时(上午七八点钟)到酉时(下午五六点钟),双方交战一百余回合,小王子部渐渐不支,趁夜向西退去。
1706895098
1706895099 皇上引兵跟踪追击,一路战斗不断,小有斩获。到达朔州(今山西朔)的边塞附近时,天气忽变,大风吹起,黑雾弥漫,白昼阴晦。官军疲惫,又怕遇上埋伏,只好停止追击。
1706895100
1706895101 十月初九,皇上领兵返回大同,命大同总兵王勋向朝廷报捷。数天后,他返回宣府。
1706895102
1706895103 朝臣接到应州战役的捷报后,在京师举行遥贺礼,以示庆祝。可私底下他们却对前方的捷报持怀疑态度,甚至认为官军实际败绩,皇上差点被俘。
1706895104
1706895105 后来的一些史籍对这次战役之记载,非常令人迷惑:斩敌首16级,官军战死52人,重伤563人。根据这组数字判断,官军的战死人数是鞑靼人的三倍以上,肯定不能算取胜。
1706895106
1706895107 假如这组数字属实,那么我们这些后人,实在难以想象那场战役是怎么打的。当时双方交战的兵力合计有十几万人,激战了五天,尤其在应州城外那最后一战,双方一整天交战了百多个回合。这样的战役理应非常血腥残酷,可是居然没死几个人,确实让人难以置信。难道当时的交战,真像古典小说中描写的那样,两军对垒,一将跃马横枪,讨敌骂阵,招呼对方派出一将交战,谁的武艺高强,谁就能奋起神威,大喊一声,将对方刺于马下。如此一轮战完,再换一轮,两边的军士,别管有多少万人,持什么武器,只管压住阵脚,摇旗呐喊,擂鼓助威。双方大战五天,每次也不过劳累几位大将,其他兵卒只劳动嘴皮,不需动手参与。
1706895108
1706895109 当年的土木堡战役,官军曾经一次阵亡五万人;几天的仗打下来,几十万人被瓦剌军歼灭。与之相对比,这次的应州战役就太温柔、太人道了。
1706895110
1706895111 有人推测,这组数字,可能是史官不想鼓励后世君主冒险,故意曲笔捏造的;也有人说,这组数字,可能是官军追敌到朔州边塞时,最后一次小规模战斗的战绩。但不管怎样,它的真相我们可能一时无法探究了。
1706895112
1706895113 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本次大同—应州之战,是土木堡战役之后六十多年来,官军与蒙古人打的最大一仗。此战对游牧人的震动极大,他们自此终正德一朝,只是骚扰边境,不敢再大规模入侵。北疆边境的平静,竟赖以保持到嘉靖四年,即一五二五年。
1706895114
1706895115 本年十一月十五日,内阁首辅杨廷和服丧期满,回署办公。他与内阁的其他成员商量,想让皇上回京过年,所以递上奏疏,请皇上确定南郊祭天的省牲日期。皇上回复:“闰腊月初一省牲。”并派张永回来,传达圣旨说:“因边警未宁,尚不能返京。自闰十二月初一为始,遣官员省牲及举行祭天大典,一律按旧例举行。”
1706895116
1706895117 大臣们愕然,皇上的意思,居然是连祭天这样极重要的典礼他都不准备参加。杨廷和立即领衔上奏说:“今陛下驻跸关外,以边塞未宁为借口,准备废去延续了一百五十余年的盛典,万一天下臣民及各地宗亲藩王,产生疑问而要求解释缘故,陛下将用什么理由来回答他们?恳请收回新下达的圣旨,即日车驾还京,以便完成祭祀大礼!”
1706895118
1706895119 奏疏递到宣府,泥牛入海,依旧不予答复。大臣们急了,内阁班子与九卿大员集体出动,打算赶赴宣府,当面请求皇上回京;可皇上早料到他们的这一手,传令到居庸关,不准放一位大臣出塞。
1706895120
1706895121 腊月十六日立春,皇上在宣府举行盛大的迎春活动。迎春本有固定的程式,即用竹木搭一座可以抬动的花楼,色彩艳丽,谓之春,举行仪式时,由顺天府的人伕抬着,进献给皇上。在宣府,皇上打算不循常规,尽情开心取乐一番。他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戏曲演出,还让人准备了数十辆马车,满载和尚与女子,约有数百人之多,在街上疾驰。这些女子花枝招展,手拿彩球,等车跑起来时,彩球乱颤,纷纷与和尚们的光头相碰撞,逗得皇上捧腹大笑。
1706895122
1706895123 元旦[2]过后,一五一八年大年初六,皇上朱厚照回返京师。文武百官早早到德胜门外列队相迎,雨雪交加中,一直等到入夜,才远远望见一队人马徐徐而来。忽有一团火球从矛戈之间升起,但见队伍分开处,一匹枣红色的战马之上,端坐一人,身着戎装,腰佩宝剑,正是皇帝。百官赶紧伏地叩头,皇帝近前下马,改坐御帐之中。
1706895124
1706895125 四位内阁大臣趋身向前,首辅杨廷和捧酒杯,梁储斟酒,蒋冕拿水果,毛纪举金花,一齐进献祝贺。皇上对阁老们炫耀说:“我在榆河亲手斩杀了一个虏寇,你们知道吗?”杨廷和等赶紧跪拜,称颂皇上圣武英明。皇上眉飞色舞一番,随即上马驰入东华门,夜宿豹房。
1706895126
1706895127 此时夜已深,雨雪未停,道路泥泞,不少官员滑跌在泥沼中,又冻又饿,折腾到半夜才回家,一些人差点死在道上。
1706895128
1706895129 正月初十,朝廷在南郊举行祭天大典。典礼结束,皇上又到南海子游猎,直到夜间才匆匆来到奉天殿,设宴招待文武百官及各国使节,还兴致勃勃拿出亲征时缴获的刀械等器物,摆在殿上让群臣观赏。
[ 上一页 ]  [ :1.706895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