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89752e+09
1706897520 (25) 李《燕途纪行》下,载《松溪集》卷七,见《燕行录选集》下册,247页。
1706897521
1706897522 (26) 金昌业《燕行日记》,《燕行录全集》第三十一卷,313页。
1706897523
1706897524 (27) 韩德厚《承旨公燕行日记》,《燕行录选集》下册,525页。赵最寿《壬子燕行日记》同样记载了这一事情:“上使干粮马头及译官刘圣锡,雇奴潜以数外银货,置于卜物之中,见捉施刑囚禁,刘圣锡亦为拘留湾府”。《燕行录全集》第五十卷,370页。
1706897525
1706897526 (28) 权以镇(1669—1734)《燕行日记》,《燕行录全集》第三十五卷,116页。又,这类索贿的事情,实在很多。
1706897527
1706897528
1706897529 (29) 李(麟坪大君,1622—1658)《燕途纪行》中,见《燕行录选集》下册,210页。
1706897530
1706897531 (30) 全诗如下:“翠幕沙汀扫雪花,离歌数曲驻征车。行人欲渡冰初合,群马长嘶日向斜。一带江头犹故国,九连城外是谁家?分明记得曾行处,夹路穷林与乱葭。”李在学(1745—1806)《癸丑燕行诗》,《燕行录全集》第五十七卷,469页。
1706897532
1706897533
1706897534 (31) 李《燕途纪行》中,见《燕行录选集》下册,210页。
1706897535
1706897536
1706897537 (32) 李(1737—1795)《燕行纪事》,《燕行录选集》下册,567页。
1706897538
1706897539 (33) 蔡济恭《含忍录》上,原载《樊岩先生集》卷十三,《燕行录全集》第四十卷,334页,332页。
1706897540
1706897541 (34) 沈乐洙(1739—1799)《燕行日乘》,《燕行录全集》第五十七卷,17—18页。
1706897542
1706897543 (35) 徐有闻(1762—?)《戊午燕录》,《燕行录全集》第六十二卷(本卷此本之后的《戊午燕行录》、《燕行录》),160—161页。
1706897544
1706897545
1706897546
1706897547
1706897548 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 [:1706896717]
1706897549 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 第四章 吴三桂非姜伯约:从清朝初年朝鲜人对吴三桂的评价说起
1706897550
1706897551 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 [:1706896718]
1706897552 引子:山海关边勾起历史记忆
1706897553
1706897554 自从李朝朝鲜国王不得不年年向大清帝国贺岁和朝觐以来,从顺治到光绪的两百多年里,朝鲜使团离开朝鲜进入中国边境栅门后,在中国境内总是沿着规定的路线,从凤凰城到辽东,经沈阳到山海关,进了山海关则经永平府、丰润县到蓟州,然后,经东边的三河、通州进入北京(1)。据说,路途差不多都是一个月,因此一代一代的使者,不仅总是在一个个驿站中火(中饭),而且总是无奈地观看同样的山光水色,也无奈地重复经历相似的风雪严寒,当然也可以方便地借用前辈现成诗句来寄写心情(2)。
1706897555
1706897556 不过,山海关似乎是风景和心情的转折点,经过一个月的跋涉,到了这里的朝鲜使臣不仅可以见到大海,视野突然开阔,而且目的地京城在望,这意味着后半程风平浪静。特别是,在朝鲜使者眼中,山海关还是划分内外的一个标志,关外虽然和朝鲜相连,过去也曾是大明旧地,但是毕竟地处东隅,而且因为是满族旧巢,让朝鲜那些出身两班的士人使者觉得“殊有戎狄风习”,而关内尽管也“渐染羯胡之习”,但是,心中总是向往大明的朝鲜使者,却总觉得“人物渐渐繁盛”(3),因而入了山海关,就仿佛进了文明之地,心情格外愉悦。(见图7)
1706897557
1706897558
1706897559
1706897560
1706897561 图7 朝鲜使臣所绘山海关
1706897562
1706897563 于是,他们不免对号称“天下第一关”的风景和故事,多留下一些笔墨。至今我们看到数以百计的燕行文献中,有不少在这里流连光景的作品。只是因为朝鲜人根深蒂固地蔑视胡虏的心理,让他们总觉得中国一旦沦入满清,便陷入无极的悲情世界,一切都仿佛带有凄凉。山海关也不例外,这里的孟姜女庙,原本是文人的吟咏题材,却总让他们想到笼罩天地、哭倒长城的悲切。而旁边的孔庙,原本是尊崇儒家先师的场所,却常被他们看成是礼崩乐坏、文明沦丧的征兆(4)。
1706897564
1706897565 在这里,让他们常常想到的,还有一个与山海关相关的人物,这就是当年为大明镇守此地,却“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1612—1678)(5)。
1706897566
1706897567 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 [:1706896719]
1706897568 一 “中华乱贼”:乍逢巨变之初的评价
1706897569
[ 上一页 ]  [ :1.706897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