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897816
王嫱出塞犹平世,蔡女沦身尚得归。琵琶弦弱胡笳短,难写崇祯万事非。
1706897817
1706897818
临水无心洗汉妆,胡儿夺掷旧衣裳。苍黄死别三生恨,不向江南向沈阳。
1706897819
1706897820
1706897821
1706897822
千行哀泪洗残妆,一叠清词惜旧裳。堪恨当时无义侠,教他流落海山阳。
1706897823
1706897824
1706897825
1706897826
名花一朵堕胡尘,度尽榆关不见春。秉笔兰台谁作传,千秋寄与有心人。
1706897827
1706897828
1706897829
1706897830
悲容想见靓明妆,尘壁题诗泪渍裳。天下有心东海子,芳魂独吊立斜阳。(31)
1706897831
1706897832
1706897833
1706897835
四 悲剧如何演成正剧?
1706897836
1706897837
在朝鲜人的记载中,季文兰不仅身世凄楚,而且也容貌动人,而容貌动人,本身就更增添了身世凄楚。当年,金锡胄不仅听说季氏“悲楚惨黯之中,姿态尚娇艳动人”,而且听说弱不胜衣,“垂泪书此,右手稍倦,则以左手执笔疾书”,在想象中已经平添了许多同情和怜爱。而后来的传说里,更在同情和怜爱中加上了更多想象,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林翰洙(1817—1886)的笔下,季文兰是“姿貌针茧笔画书琴俱极绝美”(32),而且在申锡愚(1805—1865)咸丰十年(1860)写的《榛子店记》一文中,还想象出了季文兰到达沈阳之后的故事,说她不仅被章京掳到沈阳,而且被“河东狮子,日吼数声”,“鞭笞严下,辱等奴婢”,只好在夜半三更时到后亭,“以泪和墨,题三诗于壁”,其中最后一首说道:“万种忧愁诉与谁,对人强笑背人悲。此诗莫把寻常看,一句诗成千泪垂。”当然,这是故事外编故事,传说中加传说了(33)。
1706897838
1706897839
这些朝鲜使者有关季文兰的诗歌里面,最早的是作于康熙十九年(1680)的这一首:
1706897840
1706897841
壁上新诗掩泪题,天涯归梦楚云西。春风无限伤心事,欲奏琵琶响转凄。(34)
1706897842
1706897843
而最被推崇的是说不清作者的这一首:
1706897844
1706897845
江南江北鹧鸪啼,风雨惊飞失旧栖。日暮天涯归不得,沈阳城外草萋萋。(35)
1706897846
1706897847
据说,正是因为这首诗被乾隆皇帝读到后,便下诏在离开榛子店二十里的地方,特意为季文兰立了一块碑(36)。可是,如果季文兰始终被视为明清之际汉族悲情的象征,乾隆不会赞同立碑;如果季文兰已经被知晓是吴三桂孽党家属,乾隆也不会赞同为她立碑。所以,皇帝为其立碑是什么意思,是迎合朝鲜使者的心情?还是附庸风雅?现在不得而知。
1706897848
1706897849
不过,这块碑也很早就已不存。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李德懋(1741—1793)路过此地的时候,就已经感慨:“榛子店荒凉愁绝,有古陂,天旱水干,往往有芍药丛生。金清城《息庵集》有江右妇人为满洲章京过所掠过榛子店题七绝于壁,词甚哀怨,使臣所过者,皆有诗,后来磨灭不辨,今不知其为何家也。”(37)到了道光十二年(1832),金景善(1788—?)也说到:“榛子店有古城,城周可七八里,今尽颓夷。……肃宗癸亥,息庵文忠公奉使过此………其后金稼斋到此……自此遂成故事,我人到此者,多次其韵,闻其后使行过此,见有短碑在路旁,曰:‘季文兰所过处’,必因我国人闻之而为此,其好事者有如此,而今不见。”(38)
1706897850
1706897851
让人注意的是,渐渐地,倒是另外一些诗歌开始浮出水面。
1706897852
1706897854
五 同情之泪何以变成了斥责之声?
1706897855
1706897856
1706897857
朝鲜人好像比中国人更加道德严厉。也许是因为他们一直顽固地恪守程朱理学的缘故,他们一旦认准了一个真理,常常会义无反顾,不像中国人那么容易动摇,这就是他们对于清帝国中对程朱信心不强的汉族读书人很鄙夷的一个原因。在他们多少有些固执的心里,对于季文兰的同情,渐渐却又演化出一些不满。最早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出使北京的谢恩副使洪万朝,他在《嘲季文兰》中就说季文兰在榛子店被污,只是在墙上大书“万古伤心”四字和一首诗,可是既然如此有文化有诗才,“想其人读书深闺,必审熊鱼取舍之分,而偷生忍辱,终不效坠崖堕楼之节”,真是令人惋惜(39)。康熙四十年(1701),一个叫姜的朝鲜使者也引了一首题作滨氏的和诗,对季文兰没有自杀,反而忍辱随王章京赴沈阳,提出指责:“痛杀羞容理异妆,罗衣脱却整丧装。既经兵火当应死,问甚河阳与沈阳。”姜氏便写了一段文字,很赞成滨氏的话,说:
1706897858
1706897859
此乃吴三桂起兵南方也,江州秀才之妻为北兵所掳,怅感伤悼而有此作也。夫既戮矣,身既掳矣,爷娘生死无路闻知,惨祸穷毒,行路犹涕。此女之忍辱偷生,禽兽不若。观乎滨氏之诗,则辞严义正,真所谓一字一掬血,文兰之罪,尤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1706897860
1706897861
1706897862
他们这些朝鲜男性士人,总希望这个季文兰以其一死,成全他们自己的理念,所以对这个忍辱而悲哀的故事多少有一些不满。不过,姜还算宽容,当话说到这里时,他倒又下了一个转语,异想天开地猜测说:也许季文兰不死,可能是要“将欲有为也”。有什么为呢?可能是“效申屠氏之隐忍不死,下报董君于九泉之下耶?”所以他又写了一首和诗说:“江州少妇注残妆,哀怨非徒在裂裳。不死偷生知有意,深羞倘欲报沈阳。”(40)
1706897863
1706897864
他说得婉转,可能也有些为难,最后的两句话好像想为季文兰不死偷生开脱。不过道德标准更严厉的朝鲜人很多,百年以后的姜时永(1788—?)就说:我曾在元代郝经的《巴陵女子行》诗中看到韩希孟的故事。韩是宋代韩魏公韩琦的五世孙,尚书之子贾琼之妇。宋末元兵攻陷岳阳,韩氏被掳,便投水自杀。所以,郝经才会给她写诗,赞扬“芙蓉历乱入秋水,玉骨直葬青海头。丞相魏公犹不死,名与长江万古流”。姜时永觉得,“文兰所遇,与希孟无异,而题诗乞怜,未能效希孟之洁”。于是,他写了这样一首诗:“一女何须惜旧妆,中州亦已变冠裳。堪怜秋水芙蓉节,让与韩娥擅岳阳。”(41)
1706897865
[
上一页 ]
[ :1.70689781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