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898090
1706898091
(18) 成祐曾(1783—1864)《茗山燕诗录》,《燕行录全集》第六十九卷,267页。
1706898092
1706898093
(19) 朴趾源《热河日记》卷三《还燕道中录》,158页。
1706898094
1706898095
(20) 李喆辅(1691—?)《丁巳燕行日记》,《燕行录全集》第三十七卷,467页。
1706898096
1706898097
1706898098
(21) 严《燕行录》,《燕行录全集》第四十卷,210页。
1706898099
1706898100
(22) 李始源《赴燕诗》,《燕行录全集》第六十八卷,415页。
1706898101
1706898102
(23) 沈乐洙(1739—1799)《燕行日乘》,《燕行录全集》第五十七卷,87—88页。
1706898103
1706898104
(24) 赵文命《燕行录》,《燕行录全集》第三十七卷,118页。
1706898105
1706898106
(25) 韩德厚《承旨公燕行日记》,《燕行录选集》下册,532页。
1706898107
1706898108
(26) 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六十六至六十七《入燕记》上,《燕行录全集》第五十七卷,265—266页。
1706898109
1706898110
(27) 徐有素《燕行录》,《燕行录全集》第八十一卷,273页。
1706898111
1706898112
(28) 朴思浩《燕行纪程》,收在《心田稿·燕行杂著》中,《燕行录选集》上册,850页。
1706898113
1706898114
(29) 朴思浩《燕行纪程》,收在《心田稿·燕行杂著》中,《燕行录选集》上册,904、905页。
1706898115
1706898116
(30) 李器之《一庵燕记》,载《燕行录选集补遗》上册,284页。
1706898117
1706898118
(31) 佚名《往还日记》,《燕行录选集》下册,838页。
1706898119
1706898120
(32) 权时亨《石湍燕记》天卷(此书分天地人三卷,天卷即第一卷),《燕行录全集》第九十卷,493页,人卷(即第三卷),《燕行录全集》第九十一卷,350页。
1706898121
1706898122
(33)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下编卷八,《英宗实录》元年四月壬辰,4397页。
1706898123
1706898124
(34) 金景善《燕辕直指》卷一《出疆录》之《沈阳太学记》,《燕行录选集》上册,974页。
1706898125
1706898126
(35) 金景善《燕辕直指》卷六《留馆别录》,《燕行录选集》上册,1184页。按:虽然此段其实是照搬了乾隆年间朴趾源《热河日记》的议论,但道光年间金景善再次引用,说明这一想法仍然延续。
1706898127
1706898128
1706898129
1706898130
1706898132
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 第七章 大明衣冠今何在?
1706898133
1706898135
引子:不意犹见前朝衣冠
1706898136
1706898137
乾隆三十年(1765),三十五岁的洪大容(1731—1783)随朝鲜使节团出使清帝国,到达北京以后,照例在正月初一盛装去朝拜皇帝。朝拜之后,走出午门,有很多好奇的人围观。这时,“有两官人亦具披肩品帽戴数珠,观良久不去”。洪大容觉得很诧异,便上前询问:“老爷熟看我们何意?”这两人笑容可掬地回答:“看贵国人物与衣冠。”洪大容追问道:“我们衣冠比老爷如何?”两人都笑而不答(1)。据洪大容事后记载,这两个人是翰林检讨官,一个叫吴湘,一个叫彭冠。在朝鲜使臣穿着朝鲜正式衣冠,其实就是被清朝灭掉的明朝衣服到北京的时候,他们成了清帝国首都的一道异样风景。朝鲜使者常常被好奇地围观,不止是这两个翰林检讨,另一个李姓太常寺少卿也曾经来问:“贵处衣服,是遵何代之制?”而另一个叫周应文的读书人,更好奇地问:“贵处衣冠可是箕子遗制否?”(2)显然,清帝国的文化人,已经对于这种本来属于汉族的衣冠不太熟悉了,这使他们不仅陌生,而且好奇。
1706898138
1706898139
[
上一页 ]
[ :1.7068980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