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902569e+09
1706902569
1706902570 [97] 夏允彝《幸存录》,《明季稗史初编》,上海书店,1988,第308页。
1706902571
1706902572 [98] 徐鼒《小腆纪年附考》,中华书局,2006,第327页。
1706902573
1706902574 [99] 李清《三垣笔记》,中华书局,1997,第122页。
1706902575
1706902576 [100] 夏允彝《幸存录》,《明季稗史初编》,上海书店,1988,第308页。
1706902577
1706902578 [101] 据李清《南渡录》,《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385页。
1706902579
1706902580 [102] 计六奇《明季南略》,中华书局,2008,第210页。
1706902581
1706902582 [103] 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八,中华书局,1974,第7943页。
1706902583
1706902584 [104] 计六奇《明季南略》,中华书局,2008,第203页。
1706902585
1706902586 [105] 郭沫若《夏完淳》,《夏完淳集笺校》附录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第573页。
1706902587
1706902588 [106] 夏完淳《续幸存录》,《明季稗史初编》,上海书店,1988,第322页。
1706902589
1706902590 [107] 夏允彝《幸存录》,《明季稗史初编》,上海书店,1988,第293页。
1706902591
1706902592 [108] 李清《三垣笔记》,中华书局,1997,第114页。
1706902593
1706902594 [109] 黄宗羲《汰存录》,《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第329页。
1706902595
1706902596 [110] 黄宗羲《汰存录》,《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第329页。
1706902597
1706902598
1706902599
1706902600
1706902601 黑洞:弘光纪事 [:1706899890]
1706902602 黑洞:弘光纪事 降附·名节
1706902603
1706902604 降附名单中不少人,历来“遇事敢言”、“有直声”,清议甚佳,乃至是东林、复社名士。在盛行以名节论是非的明末政坛,这令人大跌眼镜,构成十足的反讽。观察这个“名节”系统,我们除了从中看到中国特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形态,也看到了历史的阴影。
1706902605
1706902606
1706902607
1706902608
1706902609 黑洞:弘光纪事 [:1706899891]
1706902610 黑洞:弘光纪事 一
1706902611
1706902612 明末投降问题,既引人注目,又淆乱迷离。
1706902613
1706902614 当时,杨士聪写了一本小册子《甲申核真略》。他在“凡论”里说:
1706902615
1706902616 称核真者,以坊刻之讹,故加核也。坊刻类以南身记北事,耳以传耳,转相舛错,甚至风马牛不相及者,其不真也固宜。[1]
1706902617
1706902618 他所讲的“坊刻”,指甲申国变后推出的一批书。明代印刷术既已发达,而明人的时事意识、政治意识、新闻意识、市场意识更是前所未有。惊世之变后,出版家反应迅疾,第一时间付诸行动。他们知道什么书好销,也知道怎样内容合乎读者口味,于是,以亲历、见闻的名目,或编或撰,大量推出纪实作品。以我看来,这其实是中国的第一次纪实作品出版热。不过也跟今天相仿,名曰“纪实”,里面却有不少属于挂羊头卖狗肉,打着亲历、见闻的旗号,实际只是道听途说,即便捕风捉影、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一类情形,亦复不少。一个主要原因,即如杨士聪所说,“以南身记北事”。好些编者、作者,事变发生时,根本身在南方。既然并不在场,况且又是短时间匆就,哪怕没有捏造之心,对实际事实疏于核实终归难免。举个例子,后被阮大铖借题杀掉的周镳,便是“以南身记北事”的一位。他一个人就编辑了两本这样的书,一名《燕中纪事》,一名《国变录》,被失睦的亲戚告发为“私刻”。[2]这两本书,我们现在不能看到,难断其质量;不过以其远离北京,仍敢采用《燕中纪事》《国变录》这样追求现场感的书名,确令人不得不抱一点怀疑。
[ 上一页 ]  [ :1.7069025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