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911535
1706911536
可惜,当日,川浙军团赶到萨尔浒时,大战已经结束。
1706911537
1706911538
从此,这支部队被作为机动部队驻扎在辽阳城外。
1706911539
1706911540
川兵带队的指挥官是年近七旬的总兵陈策,川兵中最强悍的石柱白杆兵由女英雄秦良玉的哥哥秦邦屏、弟弟秦民屏率领,浙兵的带队指挥官是副将戚金。
1706911541
1706911542
游击周敦吉大呼道:“事急矣,请直抵沈阳,与城中兵夹击,可以成功。”(《明熹宗实录》卷八)川浙军团虽然都是步兵,但其严整的军纪和求战求胜之心,使他们仅用一天的时间便神速的赶到了沈阳城不远的浑河边。
1706911543
1706911544
但还是来晚了。
1706911545
1706911546
他们谁也没有料到沈阳城的失陷竟会如此之快。
1706911547
1706911548
当沈阳失陷的消息传来,他们都惊呆了。救援行动转瞬成为了泡影,部队在 浑河南岸停了下来。军中高层将领集中在一起,召开临时军事会议。
1706911549
1706911550
周敦吉、秦民屏等人神情激愤,高声大叫:“我辈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为!”(《明熹宗实录》卷八)尽管敌强我弱,陈策、童仲揆两位总兵看见将士们士气高昂,求战心切,最终还是做出了主动进攻的部署。
1706911551
1706911552
实际上,他们除了继续进攻,已经别无选择了。
1706911553
1706911554
因为后金军轻取沈阳,不会做太大的休整,马上就会出兵攻击辽阳了。
1706911555
1706911556
要知道,后金骑兵机动灵活,来去如电,一旦发现了前面有明军撤退,定会穷追不舍,咬住不放,到时,明军的主动的撤退将会演变成一场被动的大溃败,等待他们的,只有惨遭全歼的命运。
1706911557
1706911558
所以,他们只能堂堂正正地和敌人打上一仗。
1706911559
1706911560
同时,陈策等将官知道,在他们之后还有奉集堡总兵李秉诚、虎皮驿总兵朱万良等人率领三万明军援沈,坚持到他们到来,或者坚持到天黑,趁夜幕的掩护向后续部队靠拢才有生的希望。
1706911561
1706911562
好吧,那就打吧。
1706911563
1706911564
可是,怎么打呢?
1706911565
1706911566
如果只是被动地停留在浑河南岸结阵,那么明军,尤其是以火器见长的浙兵设置防御阵地尚需时间,而前面的浑河又不是能阻挡敌人的天堑,如果敌人的骑兵在自己设置防线的时候蓦然杀来,失败同样不可避免。
1706911567
1706911568
要为主力布置车阵和构筑工事争取时间,就必须派出一支人马主动出击。
1706911569
1706911570
于是,这支不足万人的队伍,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周敦吉、秦民屏率领三千余人从浑河浮桥过河,在浑河北岸扎营迎敌,部队主力在南岸结阵驻扎。
1706911571
1706911572
一场血战即将打响,川浙军团的表现机会来了!
1706911573
1706911574
手持白杆长枪的川兵从浮桥上鱼贯向北,留守南岸的戚金则指挥士兵布下明军著名的车阵。事实上,顺利拿下了沈阳的努尔哈赤也真没打算在沈阳做过多的停留,他料想经沈阳一战,明军队士气全无,此刻乘势前进,辽阳应指日可下。
1706911575
1706911576
但他完全没有料到周敦吉、秦民屏率领三千白杆兵已经杀到了沈阳城下。
1706911577
1706911578
听说明军只来了三千人,努尔哈赤并没有掉以轻心,俗话说,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他派出了凶悍的正白旗部迎战。
1706911579
1706911580
努尔哈赤虽然没有大意,正白旗军却明显轻敌了。
1706911581
1706911582
在他们眼里,面前这支明军步兵跟以往被歼的明军没有什么区别,他们认定,只要发起攻击,这支明军就会哭爹叫娘,四散溃逃。
1706911583
1706911584
然而,两军一接触,后金的骑兵就被白杆川兵的长枪戳得“纷纷坠马”(《全边略记》)。
[
上一页 ]
[ :1.7069115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