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911843e+09
1706911843
1706911844 熊廷弼到了山海关,就不走了。他把自己的办公地点设在了山海关。在他看来,一切都得按自己最初的计划进行,首先得以山海关为核心,构建出一条坚固的防线。
1706911845
1706911846 不出所料,非议和责难很快蜂起。
1706911847
1706911848 御史苏琰就上书天启帝,说:“三方布置之策好是好,但经略熊廷弼却居守在山海关,而山海关与广宁相距四百里,文书来往耗时十日有余。战机稍纵即逝,兵机就在转眼呼吸之间,这种远距离操纵前线的做法,恐怕不是用兵的最佳选择。前年大家都说熊廷弼足系辽事之重,因其离职,敌人才有进犯之心,所以都将他的离职比喻成岳飞班师。今日他再次经略辽东,难道不是兀术恸哭之时吗?为什么不亲临前线,以一向的威望镇压敌军的嚣张气焰?经略离广宁越远,则兵马就会越懈怠!于是战机就会有坐失,粮米就会有浥烂,议论就会有频烦!”(见《明熹宗实录》卷十五)
1706911849
1706911850 结论是:你熊廷弼既然把广宁纳为三方布置中最主要的一方,且广宁又在对敌的最前线,就不应该把你的驻地安排在离广宁远达四百里的山海关!
1706911851
1706911852 眼看计划就要被打乱了,好在熊廷弼反应快,他回了一道奏疏,说:“宋韩琦、范仲淹经略西夏,并驻泾州,而秦、凤、环庆诸军皆受其节制,与今吾驻山海 而兼制广宁、登、津情形相同。苏琰特不谙典故耳。”(原文见《明熹宗实录》)
1706911853
1706911854 内阁首辅叶向高觉得辽东军费巨大,国家负担沉重,要熊廷弼向历史上的赵充国学习,推行屯田政策。
1706911855
1706911856 熊廷弼第一次经略辽东时,辽沈尚未丢失,他是力主屯田的。《明史纪事本末补遗》中就说:“廷弼身历各寨,决计坐困,欲效赵充国制西羌。”
1706911857
1706911858 然而,这次他断然拒绝,称“屯田必不可行,不征兵不转饷必不足守辽”。
1706911859
1706911860 在他看来,辽沈未失,则辽东元气尚在,明军还控制着关外许多重要的城池据点,百姓也还未散失,通过固守要塞,占据地形优势,各地军队密切配合,是可以通过屯田来坐困后金的。
1706911861
1706911862 但现在辽沈已失,明军在辽东的控制已力不从心,辽民大批逃亡,再实行屯田,终不免是代人做嫁衣,最后全部成了后金的战利品。
1706911863
1706911864 而他所提的三方布置中,关外的地盘,只留置少量兵力驻守,后金来攻,则主动放弃,后金不来,就充当前沿哨所。
1706911865
1706911866 事情暂时按下去了。
1706911867
1706911868 接下来,是整顿军队,分批次将军队集结入山海关。
1706911869
1706911870 熊廷弼发现,这事儿有点棘手。因为关外的军队,几乎都屯驻在广宁了,而在广宁掌管这些军队的王化贞,是一个极不听话的人。
1706911871
1706911872
1706911873
1706911874
1706911875 奏折上的晚明 [:1706909841]
1706911876 奏折上的晚明 十七、经略与巡抚,防守与进攻的纷争
1706911877
1706911878 ——兵部尚书张鹤鸣言:“诸臣之议,具在臣部。求所以和解之而不得,明旨切责之而不得,经抚既不相容,势必专任其一。夫以卑避尊,宜令抚臣退,步议者又谓抚臣一撤,毛文龙必不用命,广宁土兵必溃,西虏必解体,合无因抚臣之请,特赐尚方,许以便宜广宁之事,一以委之。若经臣威望素著,受国殊恩,不以毕其图报之悃,是在庙堂斟酌推用,非臣部所敢擅拟也。”(《明熹宗实录》卷十八)
1706911879
1706911880 经抚之争,是党争的集中反映,从兵部尚书张鹤鸣上述所言,可知这场斗争的激烈程度和牵涉人员数目之巨,这事没能妥善解决,辽东糜烂,就在意料之中了。
1706911881
1706911882 王化贞,诸城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
1706911883
1706911884 原先熊廷弼经略辽东,因为熊廷弼属于楚党成员,得首辅方从哲背后力挺,以兵部尚书张鹤鸣为首的许多东林党人对熊廷弼不感冒,大力举荐党人袁应泰取代他,同时,由于王化贞是东林党首领叶向高的弟子,东林党人也推荐他由户部主事历右参议,分守广宁。
1706911885
1706911886 王化贞绝对是个人才,其本人精通医学,著有《普门医品》四十八卷。
1706911887
1706911888 广宁离辽东前线较远,靠北,紧挨着蒙古炒花诸部。辽东战事吃紧的时候,蒙古炒花诸部长曾一度窥视塞南。王化贞手下只有千余孱卒,却敢拼敢打,对蒙古人恩威兼施,将其唬得一愣一愣的,蒙古人不敢轻举妄动。朝廷言官朱童蒙曾到辽东视察工作,极言王化贞深得人心,不能轻调。王化贞也预感努尔哈赤不日将攻打沈辽,于是发帑金百万,极力拢络蒙古人,目的是想使努尔哈赤对蒙古人有所顾忌不敢深入。
1706911889
1706911890 袁应泰大败,辽东失陷,而王化贞所守的广宁却毫发无损,一时名声大噪。
1706911891
1706911892 袁应泰殉国、熊廷弼尚未到任之际,临时代替辽东经略的是洛南人薛国用。
[ 上一页 ]  [ :1.70691184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