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913287
1706913288
毛文龙粮乏兵寡,哪有一万精兵可发?只能派千总石景选、毛永科率一百五十名兵丁前往。努尔哈赤果然背患毒疮,在狗儿岭汤泉疗养,但四面重兵护卫,森严难入。
1706913289
1706913290
经过几天的侦察,石景选、毛永科自觉对方无懈可击,初十日,只在对岭高山顶上“枪炮喊呐,以寒奴胆”(《东江疏揭塘报节抄》)。
1706913291
1706913292
努尔哈赤病体虚弱,经此一吓,不敢在狗儿岭逗留。十一日,启程返归沈 阳,行至辽阳西古城堡河边,病疮发作,一命呜呼,停止了呼吸。
1706913293
1706913294
毛文龙本欲“渡江逼巢,相机直捣”,无奈粮饷不继,将士解体,除了发书催饷,只能垂泪长叹,已有“披发入山,与鹿豕为伍,不愿复闻东方事”之想。(《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卷五)
1706913295
1706913296
袁崇焕探知努尔哈赤已死,也向朝廷上了一份奏章,说:“回乡络绎皆云,奴酋耻宁远之败,遂蓄愠患疽,死于八月初十日,夫奴屡诈死懈我,今或仍诈亦不可知。”(《明熹宗实录》卷七十六)表示自己准备派人去探个虚实。
1706913297
1706913298
在兵部尚书王永光那“恢边胜筭以宁远为第一功”的思想指导下,这位仁兄成了最大受惠者,官职一升再升,正月打的仗,二月初就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一个月后又加辽东巡抚、兵部右侍郎,在辽东战场上,有一定话事权了。
1706913299
1706913300
正好,有一个五台山的喇嘛云游经过宁远,考虑到后金很多人信奉佛教,尊崇喇嘛,袁崇焕就以这个姓李的喇嘛为使者,带都司傅有爵、田成等一行三十四人,于天启六年十月前往沈阳吊丧。
1706913301
1706913302
接替努尔哈赤汗位的是他的第八子皇太极。
1706913303
1706913304
皇太极——这个名字显得大气、恢宏,有帝王气象。
1706913305
1706913306
而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称号。
1706913307
1706913308
关于皇太极本人的名字,有几种说法,一说是叫阿巴海(又作阿渤海),一说是叫黑还勃烈。
1706913309
1706913310
“阿巴海”(Abakhai)之说,源于俄罗斯汉学家G.V.戈尔斯基,其可能是将皇太极的年号Abkaisure误解为名字了,不怎么靠谱。
1706913311
1706913312
黑还勃烈一名则比较接近历史原貌,因为“黑还”就是“黄”字汉语音的切读,而“勃烈”则是蒙语中“苍狼”的意思。
1706913313
1706913314
根据女真学、满学、蒙古学专家金启琮先生笺示,努尔哈赤的满文原义为“野猪皮”,舒尔哈齐为“小野猪皮”,雅尔哈齐为“豹皮”,而多尔衮为“獾”,所以皇太极为“苍狼”最为合理。
1706913315
1706913316
“皇太极”中的“太极”,原为蒙语中的“台吉”,即“王子”的意思,所以在清初汉语典籍中,皇太极的名字也被记载为“黄台吉”,即“黑还”(汉语读音“黄”)小王子。
1706913317
1706913318
应该说,皇太极是个比努尔哈赤更可怕的敌人。他长得比努尔哈赤更高大、更魁梧,能披重甲,开硬弓,臂力过人,武勇出众,行军打仗,纵马驰射,从不疲倦。据清代雍正年间进士阮葵生所著《茶余客话》卷一《清帝甲弓》所记,沈 阳实胜寺收藏有一副努尔哈赤生前所穿用的甲胄,几个人都举不起来。该处也同样收藏着一张皇太极用过的弓,矢长四尺余,大块头壮汉尚难以开弓,而皇太极当年却运用自如。凭着这张弓,皇太极曾在一次围猎中,连续发矢,多有矢箭洞贯两只黄羊,足见臂力惊人。
1706913319
1706913320
当然,武勇只是一方面,其性格沉猜,除了继承了努尔哈赤爱打仗、善打仗的基因外,还懂政治,做事讲究策略,注重于收拢人心。
1706913321
1706913322
据说,他在三四岁的时候就很懂事了,接触过的事物,“一听不忘,一见即识”。到了七岁,努尔哈赤便“委以家政,不烦指示,即能赞理”(《清太宗实录》卷一),显示出强大的独立处事能力,努尔哈赤也因此对他“爱如心肝”(《满文老档》,太祖卷三)。
1706913323
1706913324
随着年纪渐长,跟着父汗屡战沙场,开疆扩土,见识更高,视野更广,眼量更远。他对于努尔哈赤那“抗拒者被戮,俘取者为奴”的奴隶制政策很是看不惯,轮到他上台了,便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的方针,强调满洲、蒙古、汉人之间的关系“譬诸五味,调剂贵得其宜”。他的做法是:汉人壮丁,分屯别居;汉族降人,编为民户;善待逃人,放宽惩治,让大量汉族奴隶得到“民户”地位,成为后金政权下的个体农民。
1706913325
1706913326
为了使百姓能“专勤南亩,以重本务”,他宣布,凡有防碍农务的工程,一律不复兴筑,一切都要以保护人民生产为出发点。
1706913327
1706913328
短短的两个月,后金境内的形势就大为改观。
1706913329
1706913330
面对袁崇焕派来的访问团,皇太极有了一个全新的计划。他准备通过袁崇焕来跟明议和——议和不是目的,而是一个手段,不管议和成不成功,都能借议和为名,稳住宁远一线的明军,以放手剿灭毛文龙。他不动声色,以高规格接待了袁崇焕派来的访问团,走的时候,则送了一匹骆驼、五匹马和二十八只羊,还有一些人参貂狐之类的特产。
1706913331
1706913332
虽说是战是和并不由袁崇焕做主,但袁崇焕也想喘口气,趁机修建因宁远之战毁坏的城池以及各项防御工事,发几万民工到锦州打造一座拱护宁远的坚城。
1706913333
1706913334
于是,袁崇焕和皇太极两人眉来眼去,一本正经地谈判起来。
1706913335
1706913336
皇太极提出的议和条件是:明给后金黄金十万两、银百万两、缎百万匹、布千万匹;金国送给明朝东珠十颗,貂皮千张、人参千斤。
[
上一页 ]
[ :1.7069132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