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913437
1706913438
袁崇焕觉察到了皇太极的意图,不由得脊梁骨一阵阵发凉,将所有兵力收缩在宁远一城,至于锦州的生死,只能听天由命了。
1706913439
1706913440
他上书向朝廷解释说:“贼奴围锦州甚为严密,关宁精兵已被贼军拦断两处,贼奴有累胜之势,而我在积弱之余,十年以来战栗畏敌,如今仅能办一‘守’字。责之赴战,力所未能。而宁远、松山、杏山、塔山四城为山海关之藩篱,如若宁远有失,则山海关必定震荡,可谓天下安危所系,故臣不敢以四城之兵而远救锦州。”(《明熹宗实录》卷八十四)。
1706913441
1706913442
赵率教坚守了几日,发现宁远方面并不像事先说好的“战则一城援一城;守则一节顶一节”,根本没有援军来助战,顿时慌了手脚,一再写信向袁崇焕求救。
1706913443
1706913444
他一慌,袁崇焕就更慌了,一会儿说“募死士二百人,令其直冲夷营,如杨素用寡法”,一会儿又说“募川浙死卒带铳炮夜警其营”,一会儿又说派“师东出而抄其后”,一会儿又要遣蒙古部落“从北入援,无所不用其力”。(《明熹宗实录》卷八十四)
1706913445
1706913446
……
1706913447
1706913448
事实上,什么募死士、川浙死卒、蒙古部落这些,如果真能用,早用了,这会儿也只能说说而已。
1706913449
1706913450
袁崇焕惶惶不可终日。
1706913451
1706913452
纠结了好长时间,一咬牙,派出了四千人,由尤世禄、祖大寿率领,从东面绕过后金军营袭击其后,美其名曰:“以奇兵逼之。”(《明熹宗实录》卷八十四)
1706913453
1706913454
明军在袁崇焕那“兵不利野战,只有凭坚城、用大炮一策”(《明史·袁崇焕传》)的战略思想影响下,本来对野战就有心理阴影,现在又是以寡击众,且 后金已设好伏击圈,在塔山西路以逸待劳,两军一交锋,明军便四散奔逃。后金“获马匹百五十余匹”(《满文老档》)。
1706913455
1706913456
击退了第一批援军,皇太极并不满足,继续设伏,耐心等待第二批、第三批……他还专门写了一封信,命人射入城中,对赵率教说:“想来你应该是在等候你国援兵,所以舍命负隅顽抗。只是,我又岂会单单守在城下等你国援兵来战?我已在四面安排下伏兵迎接你国援兵。所以别因为读了两封援兵的信件就出此矜夸之言,来援之事,不但你知之,我亦闻知矣,我今驻军于此,岂仅为围此一城,正欲等你国救援,兵众齐集,我可聚而歼之。”(《满文老档》、《清太宗实录》卷三)
1706913457
1706913458
入援失败,原本就在意料之中,可袁崇焕却方寸大乱,六神无主。他向朝廷汇报说:“五月一过,盛夏即来,酷暑之下,夷兵未必能久留,彼时,臣令舟师绕后,复令蒙古人声援,如其退去,则为大明之福,皇上之灵矣。”(《明熹宗实录》卷八十四)
1706913459
1706913460
寄希望于后金士兵耐不住酷暑退兵,又幻想派水师和蒙古部落继续援救,全是些不靠谱的事儿。须知,水师不能陆战,蒙古部落不肯出力,他袁大人是心里有数的,无怪乎他要加上一句,“如其退去,则为大明之福,皇上之灵矣”了。
1706913461
1706913462
接下来,他又说:“万一锦州失陷,宁远必受其兵,此乃剥肤之患,必须急调蓟镇、宣府、大同之兵于山海关准备入援,又必须迅速筹备粮草,粮草备则行动方能神速,当下之计,除了遣将调兵之外更无别法也。”言下之意,是应该准备锦州后事了。(《明熹宗实录》卷八十四)
1706913463
1706913464
如此焦虑了数日,锦州的赵率教还在苦苦支撑。
1706913465
1706913466
煎熬中的袁崇焕坐不住了,突然向朝廷抛出了一个庞大的计划,他说:“若锦州丢失,奴兵又必以围困锦州之兵围困宁远,随后乘胜而下,直抵山海关关门,彼时,罄天下之力与之争于山海关前,不如今日就与之决战于宁锦。”(《明熹宗实录》卷八十四)表示趁锦州尚在,自己要倾巢出动,大发宁远之兵,与锦州内外夹攻,或有取胜希望。
1706913467
1706913468
为了配合自己的行动,他要求把北方的保定、蓟镇、宣府、大同,甚至包括京营的军队都投入到这场战斗中来,“马步并进,决一死战以达锦州,又合锦之兵马奋击,令夷匹马不还。拼此三万五千人以殉敌,则敌无不克。”(《明熹宗实录》卷八十四)
1706913469
1706913470
这样一封奏疏,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袁崇焕疯了,彻底疯了。
1706913471
1706913472
蓟辽总督阎鸣泰当即就摇头痛骂道:“锦州地处偏僻,原非扼要之地。当日讨论修建已属失策,如今竟要以此区区弹丸之地而挠动乾坤半壁,就算侥幸取胜,也是岌岌乎危及天下。窃认为,今日锦州只可悬为虚著,万不可堕为实著,只可设为活局,万不可拘泥为死局。”(《明熹宗实录》卷八十四)
1706913473
1706913474
是啊,锦州不过是一个偏远小城,当初就不该投入这么多精力去修建,现在居然要动用辽东、蓟镇、宣府、大同等几大军区的兵力前来援救,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1706913475
1706913476
再者说了,辽东镇每年消耗几百万军饷,是全国军镇里拿工资最高的,新建的城池台堡也最多,除山海关以外,还另有宁前防线,后来又开始修筑锦州等三城,要“四百里金汤固矣”,可这一开战马上就要求全国一半的主力来支援,那请问朝廷每年花这么多财力、物力到辽东镇都干什么去了?而且,就算动用这么多资源也不能保证锦州不丢失,那守卫锦州有何意义?
1706913477
1706913478
1706913479
至于袁崇焕那一句“拼此三万五千人以殉敌”,阎鸣泰更是切责道:“嗟嗟!此何等事,而可付之一拼哉?贼奴素来知兵,今又屡战屡胜,用兵更为娴熟,回忆剿虏往事,历历在目,当初以杜松之勇、刘 之智、贺世贤之刚,及纠合了西北数十年蓄养之精锐,不能免于一败。今日将略与之相比何如?今日之兵力与之相比何如?向以全胜之力,举新铸之剑,已以惨败收场,今以强弩之末,逆乘胜之锋,能有胜算几何?且袁巡抚大人前一疏文称,‘责之赴战,力所未能’,转眼又欲决一死战,是明知不可而在冒险拼命了。不过,精兵宿将已尽此中,又安得另寻一种世界,以供这场战斗所调援?”(《明熹宗实录》卷八十六)
1706913480
1706913481
阎鸣泰几番话语切中了袁崇焕轻佻、冲动、头脑一热就要盲目拼命的要害,进而指出其所说的拼上三万五千人以殉敌之举毫无慷慨赴死的锐气,反有拖上北方九边重镇大半的主力去作没有胜算赌博的沮气,从而让人有理由怀疑他是希冀以此促使朝廷否决其计划,以为自己的见死不救找理由。
1706913482
1706913483
太常寺少卿许可徴则说:“逆奴兵犯锦州,乃是料我兵必赴援救锦,将诱我兵于野战而用其所长,此奴之狡猾之处也。火器虽我所长,却必须要车骑相依,方可发挥其杀伤力。未知关外运车之法熟练得法否?如能下令毛文龙联结朝鲜,出没于海上,掣肘奴兵后方,也许为批捣摧奴之着。”(《明熹宗实录》卷八十六)
1706913484
1706913485
可惜,朝鲜已被后金迫降,毛文龙也已遭后金重创,这话,只能说说罢了。
1706913486
[
上一页 ]
[ :1.7069134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