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914122
1706914123
也许,得赐尚方宝剑的那一刻,袁崇焕杀心已生。
1706914124
1706914125
毛文龙之外,还必须解决王在晋。
1706914126
1706914127
王在晋原先在辽东经略的位子上被孙承宗拱下来,一直在南京赋闲职。崇祯继位,急需用人,将其召为刑部尚书,负责清算阉党。随着阉党的覆灭,又将其迁回兵部,任兵部尚书。
1706914128
1706914129
原本,崇祯也考虑过启用已经退休了的孙承宗,孙承宗也很会来事,上了一道奏疏,大陈自己当年在辽东的功绩,说:“臣来关外,止有八里铺一堡,中前所一城,以安哨马。臣与各将吏拮据四年,有四十七城堡,有三十万辽民,有三万辽兵,有五万弓弩火铳手,有六百兵船,有五百兵车,有六万马嬴牛驼,有官衙民舍 五万有奇,有盔甲器械火药弓矢百余万。其官兵屯田五千余顷,官屯银一十五万有奇,盐钱利银三万四千有奇,采青省饷部银十八万。”(《崇祯长编》卷十三)
1706914130
1706914131
孙承宗这种只提成绩,不提成本的行为彻底将王在晋激怒。
1706914132
1706914133
王在晋于是参了一本,说:“天启二年,广宁攻陷,廷推经略,举臣以往。原议于八里铺筑外城,收欢喜岭于内,锁三道关于前,而枢辅孙承宗却谓八里铺太近,当规划在关门二百里外,筑墙于宁远、窟窿山之前。而臣调南京,孙枢辅经略辽东,马世龙登坛授剑,迄今并无一砖一石之堆积,筑墙于八里铺或筑墙于宁远的两种方案都报废。孙、马二人率意冥行,变乱成法,兵无不虚,饷无不耗,将无不贪。臣初议止用兵六万、马万匹,欲清旧辽饷以养民,乃忽议添兵十四万、马数万,遂竭海内之力以供饷,功既无成,财复大匮。柳河之败,止存兵五万八千,即如枢辅疏以十二万,此六万二千之兵归于何有?非失机陷阵,则虚藉挂粮,世龙百喙,何能自解也?”(《崇祯长编》卷十三)
1706914134
1706914135
崇祯一听,孙承宗原来是这么一个人,就作罢了,只批复了一句:“边疆多事,卿与督师,同心共济,勿以浮言介意。”(《崇祯长编》卷十三)
1706914136
1706914137
现在,兵部主要是王在晋说了算。而王在晋此人,“甚恶‘和’字”(《三朝辽事实录》),他觉得,后金议和,肯定要明廷承认辽河以东的广大土地为其合法化领土,另外还必须向其交纳赏金岁币,这实际上是割地赔款,乃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1706914138
1706914139
天启年间,袁崇焕和皇太极私自和议时,王在晋就公开放话说:“当乞降,降则还我辽东土地、人民及诸叛臣,乃题请,不则惟有剿耳。”
1706914140
1706914141
这样一个人,是不会赞成和议的。作为兵部尚书,他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崇祯以及东林内阁,对议和的阻力是巨大的。
1706914142
1706914143
果然,袁崇焕出关后,派遣翻译官参将张定到兵部游说,立刻就遭到了王在晋的呵斥。
1706914144
1706914145
在关外的日子里,袁崇焕越来越坚定了一个信念:要促成款局,就必须逼迫王在晋离任。袁崇焕写私信给内阁众宰,称:“若要边事顺利就必须更换兵部尚书。”(原文为“要边上做事须易本兵”,见《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一)另外,又指使广西道御史吴玉构陷王在晋。王在晋不得已,只好含恨辞职。
1706914146
1706914147
兵部自从接到圣谕要详查东江,就很是认真研究了一番,最终的结果居然是:东江镇起不到对后金的牵制作用,建议移镇。
1706914148
1706914149
年方十八岁的崇祯不知深浅,表示同意,传旨东江。
1706914150
1706914151
东江是毛文龙一生功业的基石,当然不会乐意接受。从战略上看,东江始终 是钳制后金的一枚重要棋子,如果没有东江,当年的宁远、宁锦两场“大捷”根本就不可能出现。而且,现在朝野对自己的弹劾和非议极多,一旦“移镇”,自身贬值,很可能会引起群臣的“打落水狗”现象。
1706914152
1706914153
毛文龙犹豫中。他这一犹豫,朝廷的非议更多了,弹劾之声此起彼伏。毛文龙被迫陈情上疏、剖明心迹:“臣势处孤危,动遭掣肘,功未见其尺寸,怨已深于寻丈,而皇上知之否?中外臣工于兵家奇正之法,彝地山川之形或未深知,故人持一论终非煞著,惟臣居辽日久探讨独到,无奈地隔天寥,笔难代舌,而皇上知之否?属国残破之余缓急无望,一应接济合于夏秋两季,及时顿给以便转运其间,裒益调剂厥有权宜,而皇上知之否?”
1706914154
1706914155
连问数句“而皇上知之否”,足见其内心的愤懑、不平、幽怨、委屈。
1706914156
1706914157
崇祯还算厚道,回复他:“毛文龙本以义勇简任东江,数年苦心,朕所洞鉴,人言何足置辩报闻。”
1706914158
1706914159
但言官和朝臣却咬住毛文龙的“而皇上知之否”不放,指责他“语多桀骜”,弹劾有增无减,毛文龙一时成了众矢之的。
1706914160
1706914161
崇祯元年八月,右都督山东总兵杨国栋更是上奏疏弹劾毛文龙“十大罪”,大骂毛文龙:“至如奉旨移镇,竟若罔闻,奉旨回话,绝无应答,煌煌天语,视如弁髦,此等滔天之罪尚可容于尧舜之世哉!”(《崇祯长编》卷十二)
1706914162
1706914163
朝野上下顿时大哗,廷议、部议喊打喊杀,义愤填膺,到处充斥着声讨毛文龙的声音。
1706914164
1706914165
怎么处置毛文龙,是影响辽东局势的重要大事。朝廷重臣纷纷就此事写信与已抵关门的蓟辽督师袁崇焕进行商议。
1706914166
1706914167
这种背景下,袁崇焕杀意更浓了。在他看来,除掉毛文龙,不但可以为日后的和议铺平道路,还可以借此机会拖内阁下水,让内阁和自己成为同一根绳子拴着的蚂蚱,以后不得不全力支持自己的意见和行动——即让内阁成为自己推行和议的同谋。
1706914168
1706914169
于是,袁崇焕先投其所好,“频以书商之洽与龙锡”,频频以“斩帅”、“议和”两事与新上任的兵部尚书王洽、内阁首辅钱龙锡通书商议,当然,商议只是手段,结果是:不论这些朝中重臣支持与否——支持最好,不支持也决意要做。
1706914170
1706914171
不过,袁崇焕暂时还腾不出手。
[
上一页 ]
[ :1.70691412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