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914261
就是这样一支部落,袁崇焕仍然义无反顾地坚持对之卖粮,卖粮数量之多,已经远远超出了崇祯圣旨所允许的计口换米,“边储始竭”。(《谈氏笔乘》)
1706914262
1706914263
明末农民因饥饿揭竿起义,袁崇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706914264
1706914265
现在,喀喇沁部落人不满万,购买这么多的粮食,显然是为“建虏窖米”,接济后金,“虽有谍报,崇焕不为信”。(《国榷》卷九十)
1706914266
1706914267
而崇祯二年六月,翰林院编修陈仁锡出使辽东,到了南台堡,就听到了喀喇沁部束不的“为建州积谷”(《国榷》卷九十)的种种传闻。
1706914268
1706914269
宁远的武进士王怀达、陈国威两人均对陈仁锡说:“束不的远居关外与后金修好,其部落不满万人,驻宁远关外有六七千,在此地间则有两千人,而这两千人中,夹杂有后金部众四百余人,他们倾巢而出,并不惜在其中夹杂后金人前来买米,除了买他们的,还在帮后金买。我们可趁他们猝不及备,乘夜掩而杀。”(原文见《明史纪事本末补遗》)
1706914270
1706914271
此外,王、陈二人还指出后金可能准备南下:“四月间四汗先至,秋冬诸王子尽入,必舍辽而攻蓟矣!”(《明史纪事本末补遗》)
1706914272
1706914273
束不的是不是真的在为后金“积谷“呢?毕竟,这只是明人单方面的猜测。那么,从清朝方面的材料来分析:
1706914274
1706914275
《清史稿太宗本纪》上记:“是岁,大饥,斗米值银八两,银贱物贵,盗贼繁兴。”被后金征服的朝鲜同样也陷入了灾荒,八道粮仓全空,倾尽国有,为后金提供的只有区区二千石。(详见《李朝实录》)而后金却平安、顺利度过了这场大饥荒,个中原因,必是束不的买粮的功劳。
1706914276
1706914277
也许,袁崇焕并不是不信,而是觉得交好喀喇沁部,“彼将为我用之不暇”,进而交好后金,推动“款局”。他那一句“且驱夷而用之,如不为我用,另有法以处”的回答却让崇祯如在云雾里,百思不得其解。按照这个说法,他应该是已经知道蒙古人和后金结盟了,而且难以让他们解盟的了,他说了嘛,如果喀喇沁部不为我所用的话,我还有更巧妙的方法利用他们呢。
1706914278
1706914279
什么方法利用他们,却又不明说,只以一句“事属军情,不敢发抄”搪塞、敷衍、蒙混过关。这个疑团,崇祯没法了解,但却有一个人从袁崇焕诸多诡秘的言行中看出了些端倪。
1706914280
1706914281
1706914282
1706914283
1706914285
奏折上的晚明 三十七、和议进行时
1706914286
1706914287
——奉帝命巡边调兵之兵部尚书袁复汗陛下:“今观赵登科复来之信,始如汗顺造福之善心。所谓人言足信,军机大事,外人何以得知者,惟汗扪心自问,乃以副天心耳!天之心即汗之心,亦即我之心也。汗若诚心,我岂可弄虚;汗若实心,我岂可作假。”
1706914288
1706914289
这是袁崇焕写给皇太极就和议一事展开讨论的亲笔信,选择在这时机和后金议和,原也没有什么不好,因为两国都遭受了自然灾害的影响,经济都遭受了巨创,而后金方面,从主观上也有了和议的要求。但袁崇焕只是一个边区军事首长,这事他做不了主。事实上,这是一件事关重大的国家大事,非但袁崇焕做不了主,就连崇祯帝也做不了主。他不应该心存侥幸,妄图骗过天下人去做这样的事,而事后又不肯认账。不管如何,从保存在《满文老档》中他曾经写给皇太极的信件中,后人还是可以看到,他所谓的“五年平辽”,到头来,不过是想通过议和了局。
1706914290
1706914291
此人为鄢陵人梁廷栋,时任右参政兼永平兵备副使。他在山海关,目睹了袁崇焕“市粟卖粮”的全过程,洞悉了袁崇焕此举的目的——通过蒙古人以达到与后金谋款议和。感觉到事关重大,他不敢掉以轻心,赶紧上书给兵部尚书王洽,要他全力阻止袁崇焕的出格行为。
1706914292
1706914293
事实上,袁崇焕这时还真的频繁与后金皇太极通书,大谈特谈议和的种种好处,自称与皇太极同心议和,天地可鉴,说什么“上天之心即大汗之心,亦即我之心也。大汗若有诚心和议,我岂可弄虚;大汗若有实心和议,我又岂可作 假?!”(原文见《满文老档》天聪三年七月至十月第十七册)
1706914294
1706914295
为了达到顺利与后金议和,他“虑毛文龙泄其计”(《国榷》卷九十),还在同一个月禁登莱商舶入海,切断毛文龙东江部队的经济来源,导致岛上饿死无数人。
1706914296
1706914297
王洽读了梁廷栋的信,大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上了一篇《禁米驳款之疏》,要力阻袁崇焕的资敌行为。
1706914298
1706914299
然而,这边的葫芦还没按下,那边的瓢子又起来了。
1706914300
1706914301
禁登莱商舶入海,就意味着袁崇焕剪除毛文龙的行动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1706914302
1706914303
袁崇焕与皇太极你来我去互通书信,到了崇祯二年闰四月,双方的笔谈进入了一个非常时期。原因是皇太极不满意单单和袁崇焕谈,而要袁崇焕将他的意思上传给大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崇祯。
1706914304
1706914305
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袁崇焕作出了答复,并于闰四月初二遣使节将信郑重交给了皇太极。信中,袁崇焕表示,如果后金方面所使用的“印信”符合要求,他就会将后金的书信转呈崇祯。他说:“大汗若能怜恤众生而休兵解战,当好好考虑议和之道,不但我等边臣有福气,也绝不会失却大汗的美意,我将全部把它转奏我朝圣上。不过,边务之事,就由边臣处理,不会涉及朝臣。对于印信,乃是和议证据,不是我朝圣上所赐封的一律不得使用,中国法例如此,请大汗勿以为意。”(《满文老档》天聪三年正月至七月第十六册)
1706914306
1706914307
应该说,后金遭遇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饥荒,也大感国力不济,民生凋零,对和议还是有一定诚意的。
1706914308
1706914309
据说,清内阁档案中存留有一道皇太极于天聪四年颁示的木刊谕文,上面说:“逮至朕躬,实欲罢兵戈,享太平,故屡屡差人讲说。无奈天启、崇祯二帝渺我益甚,逼令退地,且教削去帝(号),及禁用国宝。朕以为天与土地,何敢轻与?其帝号国宝,一一遵依,易汗请印,委曲至此,仍复不允。”
1706914310
[
上一页 ]
[ :1.7069142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