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924319e+09
1706924319
1706924320 萧太后首先得考虑一件事,辽军能不能继续深入,直捣开封呢?若是没有胜算,那么这战争打下去有什么意思呢?显然,萧太后没有胜算。萧挞凛一死,军心已是动摇,士气已是受挫。反观大宋军队,却因为皇帝的到来而备受鼓舞。此消彼长,辽军的军事优势已经无存了。更重要的是李继隆的复出,他一出马便出手不凡,伏击萧挞凛得手。可以料想得到,如果战争拖延,这位可怕的对手还会创造出奇迹的。
1706924321
1706924322 既然双方都想结束了,议和就顺理成章了。
1706924323
1706924324 宋真宗派了个和谈代表前往辽营,此人名叫曹利用,他拜见萧太后,就具体和谈事项进行磋商。当然,曹利用权力有限,有些条款他不能做主,于是萧太后便派韩杞与他一起入澶州,直接向宋真宗提出条件。
1706924325
1706924326 韩杞拜见宋真宗后,提出了一个条件:辽国要索取关南之地。所谓关南之地,就是瓦桥关以南的地区。为什么辽国提出这个要求呢?自从五代时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给辽国后,历代中原政权都想收复这十六州,但是只有周世宗柴荣取得部分成功,收复了关南之地。如今宋辽和谈,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又摆到台面上了。辽国人的看法是,他们得到燕云十六州是完全合法的,既不是偷也是抢,因此大宋必须把关南之地归还。
1706924327
1706924328 这个条件,宋真宗无法答应。
1706924329
1706924330 要知道大宋帝国继承后周的政治遗产,从开国始,关南之地就属于大宋,怎么可能割让呢?谈判陷入困局了。怎么办呢?最后,宋真宗做了妥协。首先,皇帝明确一点,土地问题,决不可割让,否则只能血战到底了;其次,大宋帝国每年可以提供一定数额的金帛给辽国,以换取和平。
1706924331
1706924332 宗真宗早早亮出底牌,这无疑是谈判之大忌,明摆着示软,急于签约的心态一目了然。萧太后也利用此机会,开出一个不低的价码:大宋帝国每年向辽国交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萧太后果然是个绝世女政治家,她捞足好处,不忘给宋真帝保留面子,让自己的儿子辽圣宗同宋真宗称兄道弟,宋真宗是阿哥,辽圣宗是阿弟,这无疑让大宋皇帝虚荣心得到点满足。
1706924333
1706924334 澶渊之盟终止了宋辽两国战争,赢得了长期和平的局面。但这种和平的代价就是帝国雄心的丧失。宋朝在中国历史上属于长期王朝,可是在政治军事上只是一个二流王朝,根本无法与汉唐的伟大成就相提并论。从第三任皇帝开始,帝国就没有进取的雄心,后世帝王中,也没出现汉武帝那样雄才伟略的君主。宋朝给人的印象是比较弱的,追溯其积弱的起点,正是始自澶渊之盟。
1706924335
1706924336
1706924337
1706924338
1706924339 宋朝原来是这样:历史中国·960-1279 [:1706922614]
1706924340 宋朝原来是这样:历史中国·960-1279 十九 西夏开国:从李继迁到李元昊
1706924341
1706924342 澶渊之盟定下了大宋帝国在国防问题上的基调,用四个字概括便是“苟且偷安”。当然,宋真宗会以保护人民免受战争之苦的借口来为自己的怯懦辩护,花钱消灾,虽然钱不少,总比战争的开支少吧。可惜的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就是优胜劣汰的竞争史,强大了要维持和平容易,弱小了战争是避不开的。
1706924343
1706924344 与契丹停战,并不意味着天下太平。
1706924345
1706924346 一股在西北崛起的势力,已渐渐成为大宋帝国的心腹之患。若要推溯这股势力的来龙去脉,那就说来话长了,我们还是长话短说吧。
1706924347
1706924348 且说唐朝后期,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西北党项(羌人的一支)部落也乘机兴起,其首领拓跋思恭被唐朝廷封为夏州节度使(又称定难军节度使),后因平黄巢起义有功,被封夏国公,并赐李姓,成为雄踞一方的地方武装集团,其势力范围以夏州为中心。
1706924349
1706924350 唐灭亡后,历史进入五代十国,中原政权频频易手。夏州李氏采取的原则是,中原政权不论谁上台,咱都归附。在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大宋王朝后,夏州李氏依然一马当先归附。名义上是归附,实际上只是挂名,李氏世代经营夏州,世袭“定难军节度使”的头衔,这块地方早就是针插不入、水泼不进的割据政权了。
1706924351
1706924352 岂料到了公元982年时,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突然宣布,率族人入朝觐见皇帝,同时放弃世袭割据,献上银、夏、绥、宥四州八县。此举大出世人意料,其实李继捧有难言的苦衷,此时夏州内部争权夺利,李继捧遭到叔伯、兄弟的反目,无奈之下,才把四州之地交付朝廷。宋太宗自然大喜过望,他早就想削夺这个藩镇的权力,如今机会从天而降了。但是他高兴得太早了,这绝对是个烫手的山芋。
1706924353
1706924354 有一个人不向朝廷妥协,此人是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
1706924355
1706924356 李继迁联合党项豪强,起兵反宋。可是出师不利,被宋军偷袭得手,损失五百人,被俘一千四百帐落,连妻子老母也成俘虏了。这时,归附朝廷的李继捧出来帮他说话,称他有悔过之心。宋太宗不能不给李继捧点面子,便授予李继迁银州刺史。可是李继迁根本没有投降的想法,拒绝接受。
1706924357
1706924358 说实话,李继迁属于那种性格极为坚忍的英雄人物,在落魄时,他没有放弃,因此许多党项人前来投奔他,他的力量也悄悄增长着,渐渐变得强大。公元985年,他佯装投降,伏击诱杀宋都巡检使曹光实,袭据银州。考虑到自己与大宋实力悬殊,李继迁向契丹称臣,萧太后大喜,封他为“定难军节度使”。
1706924359
1706924360 由于宋、辽对峙,李继迁得以在两个帝国间游走,见机行事,一会儿倒向契丹,一会儿倒向宋国,反反复复。
1706924361
1706924362 公元990年,契丹封李继迁为夏国王,承认西夏为割据政权。可是一年后,李继迁却上书大宋皇帝,表示愿意归顺。朝廷授予李继迁银州观察使,但这只狡猾的狐狸只是耍耍手段,并非真心投降,他仍然不断地攻击宋军在灵州等地的兵寨。宋太宗终于忍无可忍,派名将李继隆率军讨伐李继迁。在李继隆的穷追猛打下,李继迁落荒而逃,宋太宗下令摧毁夏州城。
1706924363
1706924364 李继迁的脸皮不是一般的厚,为了自保,他写了一封谢罪书,并声称不再干劫盗掳掠的勾当。朝廷也被这家伙搞得很头疼,能招抚就招抚吧,又授予他鄜州节度使一职,但李继迁又不奉诏,他才不肯放弃自己的地盘到鄜州上任呢。
1706924365
1706924366 很快,李继迁又让朝廷大丢面子。
1706924367
1706924368 公元996年,他突袭大宋的押粮部队,抢走朝廷送往灵州的四十万石粮食。而后,又率一万人马围攻灵州城二百多天,但未能攻下。既然与大宋撕破了脸皮,李继迁又重新归附于契丹,契丹封他为西平王。
[ 上一页 ]  [ :1.7069243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