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924727
1706924728
政府大力建设水力工程,保护农田正常生产,这是最惠民的一项政策。
1706924729
1706924730
其五,市易法。
1706924731
1706924732
市易法目的是为了防止富商垄断市场,控制物价。具体做法是在若干重要城市设市易务,由政府拨给本钱,在市场上货物滞销时,由市易务收购。商贩们可以向市易务抵押借款或赊贷货物,每年以二分计息。
1706924733
1706924734
其六,均输法。
1706924735
1706924736
为了确保首都的消费需要,宋初设立六路发运司,每年地方都要按规定向京城输送定量的物资。但是这种规定非常死板,既没有考虑需求与储备的变化,也没有考虑地方生产的实际情况,没有按照实际供需情况来求得平衡,是久弊端重重。均输法就是改地方上供为中央直接采购,根据采购价就低不就高、采购地就近不就远的原则,节约采购成本与运输费用。
1706924737
1706924738
以上六大变革,重在理财与惠民。
1706924739
1706924740
再来看看变法的第二项内容:强兵。略述于下:
1706924741
1706924742
其一,保甲法。
1706924743
1706924744
保甲法有两大目的,一个是训练民兵,另一个是防止百姓造反。具体措施是这样的:十家为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每家若有两个男丁以上的,抽一人为保丁。实际上就是组建民兵或地方治安队,是维系地方治安的重要力量。
1706924745
1706924746
其二,保马法。
1706924747
1706924748
马匹在古代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宋代马匹主要是由官府牧监饲养,不仅成本高,而且不能满足需求。保马法就是由百姓代官家养马,每户可养一到两匹。养马者可免交一部分租税,但如果马死了,则须赔偿。
1706924749
1706924750
其三,裁兵法。
1706924751
1706924752
前面说过,宋朝到了英宗时,军队多达一百一十六万,光军费的开销就占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帝国军队虽然多,却没战斗力,并不精锐。王安石执政后,大刀阔斧裁军。在熙宁年间,军队由一百多万削减到了六十万左右,差不多砍掉一半人。
1706924753
1706924754
其四,置将法。
1706924755
1706924756
针对军队中存在的“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情况,在全国设置九十二个集中训练的军分区,每个军分区由一位主将负责。全国共设九十二将,其中京幾、河北有三十七将,西北有四十二将,主要用于保卫首都及防御契丹、西夏,其余地区有十三将。
1706924757
1706924758
其五,军器监法。
1706924759
1706924760
宋代军器制造原本归三司胄案管辖,不过三司作为国家财政机构,对兵器制造顾及甚少,导致武器质量低劣。新法设置独立的军器监,统一管理全国武器制造。此项改革大大改进了宋军的装备水平,宋代在武器发明上也多有创新,火药的使用是最典型的例子。
1706924761
1706924762
除了理财、强兵之外,变法还涉及吏治与教育等诸多方面。
1706924763
1706924764
可以说,王安石变法是大宋帝国一次史无前例的大变革,规模宏伟,涉及面之广,要远远超过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这也是继商鞅变法之后,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改革。可是这次改革并没能改变大宋帝国的根本面貌,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之多,争议之大,都远远超出王安石的预料。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1706924765
1706924766
1706924767
1706924768
1706924770
宋朝原来是这样:历史中国·960-1279 二四 熙宁变法(下)
1706924771
1706924772
从王安石推行变法的那一天起,失败的影子便隐约可见了。
1706924773
1706924774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说富国强兵的出发点也是错的吗?
1706924775
1706924776
富国强兵固然没错,可是这次变法有其致命的弱点。我们可以把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与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做个对比。无论在变法的广度上或具体措施,王安石的变法都要超过庆历新政,但是两者重心却是不同的。庆历新政,重心在吏治上。范仲淹的十大改革措施中,前四项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都是针对吏治。而王安石变法重心则在理财技术上,加大国家宏观调的力度,金融成为重要的手段,政府对经济的干涉明显增加。
[
上一页 ]
[ :1.7069247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