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926083
1706926084
说实话,岳飞人品无懈可击,没有什么把柄落在秦桧手上。可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秦桧深知,要致岳飞于死地,就必须诬以谋反。但岳飞都没兵权了,怎么谋反呢?这难不倒秦桧这个奸贼。他开始精心策划一个陷阱。
1706926085
1706926086
为了陷害岳飞,张俊当了秦桧的帮凶。岳飞罢了兵权后,他的军队由部将张宪指挥,故而张宪便成了秦桧阴谋陷阱中的重要一人。秦桧与张俊的阴谋是这样的:诬告张宪与岳飞之子岳云密谋占据襄阳,恢复岳飞的兵权。说白了,就是想谋反。
1706926087
1706926088
张俊打算从岳飞的部将中,找到几个做伪证的人。其一人叫王贵,他有把柄落入张俊之手;另一人叫王俊,此人贪财,故而屡屡被张宪批评。张俊指使王俊向枢密院告发张宪的“阴谋”,诉状是张俊亲自帮他捏造的。于是,张俊在枢密院收入了王俊上递的“告发状”,并命令王贵逮捕张宪。
1706926089
1706926090
张宪被捕后,张俊亲自审讯。其实枢密院本是朝廷最高军事机构,并不是法院,哪来的审讯权呢?有人向张俊提醒这点,可是张俊根本不理睬,把枢密院当作审讯公堂,对张宪采取严刑逼供,要他承认与岳云谋据襄阳、还岳飞兵权的阴谋。这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张宪哪肯承认?于是乎他被拷掠得体无完肤,死去活来,可是张宪是一条硬汉子,坚决不承认所诬告之事。
1706926091
1706926092
张俊又捏造了一份所谓口供送交秦桧,而后把张宪打入大理狱。秦桧入朝,向宋高宗要求召岳飞父子对质张宪之事。宋高宗无意将事情扩大化,他对秦桧说:“刑以止乱,勿妄追证,动摇人心。”可是秦桧不肯罢休,竟矫诏抓捕岳飞、岳云父子。岳飞没有反抗,只是说了一句:“皇天后土,可表此心。”
1706926093
1706926094
秦桧命中丞何铸、大理卿周三畏审讯岳飞。岳飞裂衣示背,只见他背上刻着“精忠报国”四字,何、周二人亦不禁肃然起敬。这本就是秦桧设计的冤案,审来审去,哪里有谋反的罪证。何铸不由得向秦桧求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秦桧哪里肯从,遂把此案交由曾诬陷岳飞的万俟卨审理。
1706926095
1706926096
万俟卨的诬告本领着实不小,又杜撰一些无中生有的事以陷害岳飞。秦桧一党要把谎言说到底,一口咬定岳云曾给张宪写信,筹划让岳飞重掌兵权。可是根本就没有这么封信,万俟卨却坚持说是岳云把信给烧掉了。总之,为了干掉岳飞,这帮人不惜颠倒窜改事实,附会成狱。
1706926097
1706926098
大理卿薛仁辅、寺丞李若朴、何彦猷等都为岳飞鸣屈。韩世忠也向秦桧讨要说法,秦桧答说:“岳飞子岳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莫须有。”什么叫“莫须有”呢?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是“或许有”,有的认为是“不须有”,有的认为“没必要有”。总之,意思就是说,不管有没有证据,都要治岳飞的罪。韩世忠愤然道:“‘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1706926099
1706926100
韩世忠不仅对秦桧陷害岳飞深感不平,还极力反对与金议和。他上书皇帝,批评秦桧误国。秦桧恼羞成怒,指使言官弹劾韩世忠。对于秦桧的恶毒手段,韩世忠是知道的,而且此时枢密院已被张俊所操纵,自己若不急流勇退,只怕也要被陷害了。于是韩世忠上书请求辞去枢密使一职,从此杜门谢客,不问政事。
1706926101
1706926102
该年年底,秦桧、张俊、万俟卨等人炮制出一份罪状书,罗列的岳飞罪状让人莫名其妙。比如他们捏造说,岳飞被授予节度使时,曾说自己当节度使的年龄与当年宋太祖一样,暗示有当皇帝的野心。反正一句话,罪名不重要,秦桧就是要置岳飞于死地。最后,宋高宗下诏,赐死岳飞,张宪、岳云则斩首。
1706926103
1706926104
一代名将岳飞就这样死于奸臣之手。
1706926105
1706926106
在岳飞之死中,宋高宗扮演什么角色呢?
1706926107
1706926108
在秦桧陷害岳飞之初,宋高宗曾指示不要把事件扩大化。然而秦桧矫诏抓捕岳飞,皇帝却默认了。不要说别人,就是皇帝也不相信岳飞真的有什么谋反之事。那么宋高宗最后为什么决定要杀岳飞呢?这里就牵扯到另一个问题,即与金人的和谈。在岳飞被害前,宋与金的和谈基本完成,这是宋高宗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结果。那么,既然和谈即将大功告成,为什么还要杀岳飞呢?因为岳飞已经是抗金运动的一面旗帜,当时中原许多抗金义军,都打着“岳家军”的旗号,如果岳飞不死,即便他没有兵权,他的影响力还在,仍然是中原那些数不清的“岳家军”的精神领袖。这不仅会成为宋、金两国停兵休战的障碍,而且对皇帝的统治也是一大威胁。正因为如此,宋高宗最后与秦桧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共同成为杀害忠良的凶手。
1706926109
1706926110
在岳飞被赐死的同时,南宋与金国达成不平等之和约。
1706926111
1706926112
根据和约,宋向金称臣,金主册封宋主为皇帝;宋每年贡金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每年金主生辰,宋应遣使致贺;金归还徽宗皇帝的灵柩及高宗生母;宋金两国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国界;宋割唐、邓两州以及陕西商秦之半给金国。
1706926113
1706926114
可以说,这份和约就是丧权辱国的条约。
1706926115
1706926116
近来,史学圈里颇有为秦桧翻案之风,认为他对实现宋金之和平有贡献。这着实是危险的论调。这不是真正的和平,而只是屈尊投降。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宋高宗一直以来想与金国议和却屡屡被拒绝呢?因为当时南宋毫无反抗之力,任人宰割,金人取宋土易如反掌。而兀术本是坚决主战者,在绍兴十一年不得不接受议和,实则金国的力量已经不足以打垮南宋了。南宋有机会收复失地,最终却以屈辱议和收场,试问秦桧何功之有?这根本不是和平,而是投降。试看看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他们根本没有盼头,因为他们早被宋高宗、秦桧之流抛弃了。这岂是真正的和平?
1706926117
1706926118
1706926119
1706926120
1706926122
宋朝原来是这样:历史中国·960-1279 三九 风云再起:书生亦能建奇功
1706926123
1706926124
怯懦的朝廷以牺牲岳飞与国家尊严及利益的双重代价,换来了二十年的所谓“和平”。宋高宗终于可以高枕无忧,过足皇帝瘾;而秦桧仍然干他陷害忠良的勾当,足足当权十五年。屈辱来换取安定,本是短视的行为,自然无法消弭野心家的勃勃雄心。二十年后,金国单方面撕毁和约,卷土重来,晚年的宋高宗终于还是蒙羞了。
1706926125
1706926126
与南宋议和后不久,金国权臣兀术去世,金熙宗变得荒淫嗜杀,最终被完颜亮发动政变杀死。完颜亮当上金国皇帝后,对内残酷镇压异己,对外则奉行扩张政策。
1706926127
1706926128
绍兴三十一年(1161),在经过多年的准备后,金帝完颜亮大举南侵,动用的兵力多达六十万人,几乎是举国之兵。金兵在漫长的边界线上,东起淮东,西至陕西,千里战线上同时发起进攻,声势之浩大,为宋金战争以来所未有。
1706926129
1706926130
南宋帝国偏安一隅,秦桧当权了十五年,把国防都荒废了,对金国入侵又备战不足,一开战便连连失利。金兵分四路出击,其中三路从陆上出击,一路则由海道进击。宋军的部署如下:西部防区由吴璘负责,中部防区由成闵负责,东部战区由刘锜负责,海防则交给了李宝。自宋金议和、岳飞被杀,已经过去了二十年,这二十年里,南宋许多名将陆续谢世,朝廷又荒于战备,军队的战斗力已大不如从前。
1706926131
1706926132
对宋军来说,东线防区承受的压力最大。
[
上一页 ]
[ :1.70692608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