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929653e+09
1706929653 关于学费的问题你大可放心,来书院读书不仅不用缴纳学费,书院还会供给正式的学生一定的食宿费。
1706929654
1706929655 你不用觉得稀奇,宋代书院兼有养士的职能,而它的经费来源也并不是靠学生缴纳的学费,除了社会上的资助,主要还是靠政府赐给的学田维系,基本上都能保证书院的日常开销,即便是寒门子弟,也有资格到书院来接受高层次的教育。历史上著名的大词人范仲淹就是一个家境贫寒的苦孩子,幼年父亲早亡,母亲后来带着他改嫁,一直寄人篱下,幸好当时在应天书局读书的时候有奖学金助学,才能顺利地完成学业。
1706929656
1706929657 转了一圈,觉得这里不错吧?想要留下学习?没问题,只要你符合资格就行。当然,每家书院的要求都不一样,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选择学生都很严格,白鹿洞书院就有明文规定,只收举人入学,还是朱熹洞主亲自定下的《招举人入书院状》。而另一家闻名于世的岳麓书院,招生则有名额限制,每次只招收数十人,绝不超额。
1706929658
1706929659 不过,书院也接受旁听生,岳麓书院就曾经收过一千名旁听生。你如果真的喜欢留在这里学习,可以当一名旁听生,食宿费自理。
1706929660
1706929661 白鹿书院已经招生满额了,连旁听生的位置都没有,大家不用失望,还可以选择其他书院。与白鹿书院齐名的还有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统称南宋的四大书院。
1706929662
1706929663 岳麓书院的前身是唐末五代麓山寺僧智璇等人创建的教学之所。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岳麓书院的校训为“忠孝廉节”,还是由朱熹老先生亲笔提书于讲堂,“岳麓书院”的门额可是真宗皇帝的亲笔真迹。
1706929664
1706929665 嵩阳书院最早建于五代的后周,叫作“太乙书院”,曾经是佛教、道教的场所,仁宗皇帝的时候,朝廷下令重修书院,正式命名“嵩阳书院”。嵩阳书院以“立志、存养、穷理、力行、虚心、有恒”为教育原则,指导学生学业,宋代政治家司马光、范仲淹都曾在这里讲过学。
1706929666
1706929667 应天府书院属于官办学校,各级官员都由朝廷任命,由五代后晋时期的商丘人杨悫一手创办。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真宗皇帝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仁宗皇帝的时候又下旨将应天府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国内最高的学府之一,晏殊、范仲淹都曾来这里担任过主教。
1706929668
1706929669 除此之外,还有石鼓书院、武夷书院、丽泽书院和象山书院,这些书院都是宋朝响当当的名校,办学优良,师资实力雄厚,大家可以实地去考察一下,都是不错的选择。
1706929670
1706929671
1706929672
1706929673
1706929674 宋朝游历指南 [:1706927733]
1706929675 宋朝游历指南 官僚后备军的基地,通往仕途的捷径|国子监
1706929676
1706929677 在书院学习了一段日子,你觉得自己的学问有很大的长进了,自信满满地跑去参加科举考试,中不了状元也弄个探花啥的,结果却……落第了。
1706929678
1706929679 别灰心,这次不行还有下次嘛,不过,你最好先去太学进修一下。
1706929680
1706929681 怎么,在书院里读书还不够吗?太学又是什么地方?
1706929682
1706929683 太学是隶属国子监的高等学府,是专门培养政府后备官员的地方,只要能进入太学学习,就等于拥有一块踏入仕途的垫脚石了。
1706929684
1706929685 说到太学,先给你介绍一下宋代的教育体制。宋代的教育以及教育管理的机构称为国子监,中央设立的官学都隶属于国子监,这里面包括太学、国子学以及广文馆、武学等。
1706929686
1706929687 国子学是一所名副其实的贵族学校,宋太祖建隆三年(962),诏令国子监的招生,规定“国子生以京朝七品以上子孙为之”,所以这里的学生全部都是官二代,总人数不超过七十人,而且所有人都能在毕业之后凭借父祖的励功恩荫步入仕途,因此国子学的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的压力,平时逃学现象严重,考试都只是走个过场,以至于后来慢慢衰落,并入了太学里。
1706929688
1706929689 相反,太学的入学名额的竞争就很激烈了,其入学门槛较之国子学要低得多,规定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皆可入学,甚至连平民百姓中的优秀者通过考试也可以入学。太学的学生中还有一部分人,是像你一样科举考试的落第者,也可以回太学复读,等待下一次的科举考试。除此之外,太学还招收留学生,神宗元丰七年(1084),高丽王子曾率领三十人的留学生团队到东京就读于太学,学习中华文化。崇宁二年(1103),高丽派遣士子金瑞等五人上京入太学学习。连高丽的世子都慕名而来,太学在当时的声望可见一斑。宋代朝廷对于这些人特别优待,准许免试录入太学,还为其开设小班,配有专门的教师。
1706929690
1706929691 太学的学籍设置为外舍生两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一百人,太学与国子学的入学考试都在六月举行,称为“补试”。国子学的考试题目很简单,而太学的考试科目与入学后的课程有关,三年考一次,递补入太学。因为有名额限制,所以太学的入学考试很不容易,入学之后还有频繁的“考试”或“课”,不合格者随时都会被淘汰。
1706929692
1706929693 好了,恭喜你通过考试了,正式成为太学的学生,不要小看你现在的这个身份,可以给你带来不少的好处呢。
1706929694
1706929695 第一,太学的学生可以免除丁粮、官役和差徭。宋徽宗大观年间就有这样一条规定:“诸士以八行考士为上舍上等,其家以官户法,中下等免户下支,移折变借,借才丁。内舍免支移身丁。”此外,太学生如果触犯了法律,只要不是情节严重的罪行,都可以出钱赎罪,免受杖刑和牢狱之苦。
1706929696
1706929697 第二,政府会给太学的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以及膳食。庆历年间,内舍生每人每月可以领取三百文;直到熙宁年间,连外舍生也有奖学金领取,每人每月八百五十文,内舍生和上舍生的奖学金增加至每人每月一千零九十文;等到了徽宗崇宁三年(1104),奖学金的标准进一步提高,外舍生增至每人每月一千二百四十文,内舍生、上舍生则增加到一千三百文。除此之外,要是有个头疼脑热的,也不用自己掏腰包看病,可以享受政府为太学生提供的“公费医疗”。
1706929698
1706929699 第三,太学的学生可以根据成绩的等级享受免解试、免礼部试的优惠待遇,上舍生里的优等生可以不用参加科举直接授予官职,称之为“释褐状元”,名望比“科举状元”还要高。《文献通考》中提到过“优等上中书,其正、录、学谕,以上舍生为之。上等命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也就是说,根据成绩将太学的上舍生分为三等,第一等生直接授予官职,第二等生免除礼部的笔试,第三等生免除各州郡举行的初级考试。崇宁兴学时,政府更一度取消科举,以太学生作为选拔官吏的唯一途径。南宋的时候,朝廷对于年过花甲的太学生还有特别的优待,年龄在七十岁以上者,可以补迪功郎。不仅是太学生,就连学生的父母也有优待,内舍生、上舍生的父亲年龄在七十岁以上者,外舍生的父亲年龄在八十岁以上者,朝廷会授予初级的官职,母亲给予封号。所以,当时民间有句很流行的谚语,称太学生“登巍科,都显位,前后相望,事业伟然”。
1706929700
1706929701 当然,身为太学的学生,也要乖乖地遵守校规,太学对学生的管理很严格,并不像国子学那样宽松。首先,太学生不能无故旷课,院校每月放假四次,其余时间太学生必须留校住宿。平时还要签到,每月的初一必须是本人亲笔签到,不然会被开除学籍;请长假者不能超过一百天,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太学设有专门登记学生请假的簿册——感风簿,记录所有太学生的请假情况,即使是夜间外宿也要告假。同时,太学会安排国子博士巡视斋舍,监视学生的行为。除了巡斋,还会设一名直学,并配有直学室,专门负责学生的出入登记;学生在斋中会客,也要在规定的假期内才合规矩;日常起床、吃饭、就寝、集合等活动均以击鼓为号,学生每天还要在首善堂集合签到。
1706929702
[ 上一页 ]  [ :1.7069296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