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939805e+09
1706939805 保甲法尽管意义重大,但对当时的政府政策来说,并非有时所认为的那么重要,也并非如一些解释所认为的,是征兵制度的前身。其最初施行原本主要是为了维持地方秩序和保护财产权。【58】一旦组织起来,保甲法也促进了户籍调查和税务征收,还有助于消除逃税。保甲作为战时预备部队的作用不久就发生了,但这从未成为其主要功能。(93)简言之,较之强兵,王安石更赞同富国。而这两者对于王安石的重要性,又不如官僚体制改革,以及官僚体制建立法度以最终改善社会风俗的努力。在实践中,王安石基本上忠于他的理论——我们将之描述为一种理想主义的表现,即希望利用组织有序的官僚体制以实现一个道德社会。
1706939806
1706939807 (1)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编,第143—145页;钱穆《宋明理学概述》(一),第2—25页;何佑森《两宋学风之地理分布》,第352—360页。例如,哲学家周敦颐作为一个学者的名声就远逊于王安石,见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卷8第9页及《杂录》卷1第7—8页。
1706939808
1706939809 (2) 张家驹《宋室南渡前夕的中国南方社会》,第39—40页;钱穆《宋明理学概述》(一),第1—8页;武內義雄《宋学の由来及び其特殊性》,第15页。根据朱熹的说法,胡瑗教学方法的细节不再为南宋学者所知(见《朱子语类》卷129第7页)。胡瑗和孙复这两位学者在庆历新政中发挥的作用,参费舍尔(Fischer)《范仲淹(989—1052):一位中国政治家的传记》和刘子健《宋初改革家:范仲淹》。
1706939810
1706939811 (3) 牟润孙《两宋〈春秋〉学之主流》,第113—117页;武內義雄《宋学の由来及び其特殊性》,第27—30页;何佑森《两宋学风之地理分布》,第347页。胡瑗和孙复相互不和(见《朱子语类》卷129,第6—7页)。
1706939812
1706939813 (4) 钱穆《宋明理学概述》(一),第9—12页。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编,第145—149页;《续长编》卷237,第8页。
1706939814
1706939815 (5) 諸橋轍次《儒学史上における李泰伯の特殊地位》。1074年,李觏的著作在其死后由变法的领导者进呈给皇帝(见《续长编》卷254,第9页)。
1706939816
1706939817 (6) 何佑森《两宋学风之地理分布》,第365页;青山定雄《五代·宋における江西の新興官僚》,第24—27页;周藤吉之《宋代官僚系と大土地所有》,第7—96、144—152页。
1706939818
1706939819 (7)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编,第181—189页;何佑森《两宋学风之地理分布》,第352—353、374页。
1706939820
1706939821 (8)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编,第170—178页;钱穆《宋明理学概述》(一),第22—33页;林语堂《苏东坡传》;武內義雄《宋学の由来及び其特殊性》,第27—28页;《朱子语类》卷129,第7页,卷130,第14—19页。
1706939822
1706939823 (9) 宫崎市定《宋代の士風》,第139—169页;刘子健《范仲淹、梅尧臣与北宋政争中的士风》,第104—107页。
1706939824
1706939825 (10) 刘子健《宋初改革家:范仲淹》,第126—130页。
1706939826
1706939827 (11) 《临川文集》卷84,第10—11页;柯昌颐《王安石评传》,第216—238页。洛学尽管也是保守的,但在重视研习《周礼》和《孟子》的巨大价值方面,与朔学是不同的。
1706939828
1706939829 (12) 牟润孙《两宋〈春秋〉学之主流》,第170—172页;諸橋轍次《儒教の諸問題》,第145—160页;武內義雄《宋学の由来及び其特殊性》,第27—30页。又见柯昌颐《王安石评传》,第230—236页。
1706939830
1706939831 (13) 指控王安石视《春秋》为“断烂朝报”,是有些夸张,但并非全无根据。蔡上翔为王安石辩护而言过其实,柯昌颐和威廉森则遵循了蔡上翔的说法。见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卷11,第3—22页;柯昌颐《王安石评传》,第230—234页;威廉森《王安石》第2卷,第313—316页。确实,王安石在他的文章中有时会提到《春秋》,还是会对其给予应有的尊重,甚至还为《左传》作注。但是,说到底,王安石确实对《春秋》和三传抱以严重的怀疑,见《临川文集》卷72,第1—5页;杨希闵《王荆公年谱考略附存》卷2,第22页;《续长编》卷247,第11—12页。
1706939832
1706939833 (14) 諸橋轍次《儒教の諸問題》,第145—160页。关于《孟子》的争论,见夏君虞《宋学概要》,第56—79页;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3a第9页、卷5c第28、45—46页,以及《后志》卷2,第1页。
1706939834
1706939835 (15)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编,第168—170、178—181页;以及陈钟凡《两宋思想述评》,第9—19页。
1706939836
1706939837 (16) 鈴木中正《宋代佛教結社の研究》。
1706939838
1706939839 (17) 《郡斋读书志》卷1c,第16页;柯昌颐《王安石评传》,第213—215页;威廉森《王安石》第1卷,第367、373页,第2卷,第54、201、250页。
1706939840
1706939841 (18) 《续长编》卷233,第14页,卷275,第11页;《临川文集》卷83,第2—4、7—8页。王安石与道教的联系相对不那么直接,见《临川文集》卷83,第5、8、10页。关于王安石的诗及其与佛教的关系,见胡云翼《宋诗研究》,第56页;《临川文集》卷3,第15—30页;威廉森《王安石》第2卷,第292页。又参芮沃寿(Arthur F. Wright)《佛教与中国文化:互相影响阶段》。
1706939842
1706939843 (19) 《临川集拾遗》(王安石著作的补充),第37页。
1706939844
1706939845 (20) 《续长编》卷279,第11页;《临川文集》卷43,第22—23页。
1706939846
1706939847 (21) 《临川集拾遗》,第5页。
1706939848
1706939849 (22) 《临川文集》卷3,第15—21页;又见威廉森《王安石》第2卷,第291—292页。
1706939850
1706939851 (23) 周藤吉之《宋代官僚系と大土地所有》,第9—76页。
1706939852
1706939853 (24) 西順藏《三人の北宋士大夫の思想》,第30—52页;曾我部静雄《宋代財政史》,第6—7页。关于王安石赋予官员更大权力并使之久于其任的有关“任官”的政治理论,见《临川文集》卷39,第83页,卷41,第5—6、8—9页,卷63,第73—74页。王安石贯彻这一理论的努力,被司马光斥为“侵夺其他官员的正当权限”(侵他官之权),见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卷9,第6—9页;梁启超《王荆公传》,第120—121页;柯昌颐《王安石评传》,第359—366页;威廉森《王安石》第1卷,第154—156页。
1706939854
[ 上一页 ]  [ :1.7069398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