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940733e+09
1706940733
1706940734 (11) 聂崇岐《宋役法述》,第224—225页;曾我部静雄《宋代財政史》,第150—161页;《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70,第1—15页。
1706940735
1706940736 (12) 《续长编》卷257,第8页;卷263,第17页。
1706940737
1706940738 (13) 《文献通考》卷12,第132—133页;《续长编》卷245,第16—17页;卷277,第12页。
1706940739
1706940740 (14) 聂崇岐《宋役法述》,第226—237页;曾我部静雄《宋代財政史》,第162—169页。杨绘和刘挚更多的公开反对,见《续长编》卷223,第5—6、12—14页;卷224,第3—5、7—9和15—17页。
1706940741
1706940742 (15) 《续长编》卷215,第7页;卷225,第2—17页。
1706940743
1706940744 (16) 《续长编》卷234,第4页。
1706940745
1706940746 (17) 《续长编》卷237,第19页。
1706940747
1706940748 (18) 《续长编》卷223,第16—17页。
1706940749
1706940750 (19) 《续长编》卷279,第18页;曾我部静雄《宋代財政史》,第153—161页。
1706940751
1706940752 (20) 曾我部静雄《宋代財政史》,第186—191页;聂崇岐《宋役法述》,第240—247页;《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08,第1—23页。
1706940753
1706940754 (21) 曾我部静雄《宋代財政史》,第191—244页;聂崇岐《宋役法述》,第255—268页。
1706940755
1706940756 (22) 曾我部静雄《宋代財政史》,第181—182页。
1706940757
1706940758 (23) 《续长编》卷220,第15页及卷223—225多处。
1706940759
1706940760 (24) 《续长编》卷223,第11页;卷242,第1页。
1706940761
1706940762 (25) 《续长编》卷217,第11—13页;卷246,第9页。曾我部静雄《宋代財政史》,第186—191页。
1706940763
1706940764 (26) 杨联陞《中国货币与信贷简史》,第37—38、44—45页。
1706940765
1706940766 (27) 全汉昇《北宋物价的变动》,第389—391页。
1706940767
1706940768 (28) 曾我部静雄《宋代財政史》,第173和189页;聂崇岐《宋役法述》,第245—246页。
1706940769
1706940770 (29) 《续长编》卷239,第4页。
1706940771
1706940772 (30) 《续长编》卷267,第6页;曾我部静雄《宋代財政史》第199页及以下。
1706940773
1706940774 (31) 聂崇岐《宋役法述》,第251—270页。
1706940775
1706940776
1706940777
1706940778
1706940779 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 [:1706938798]
1706940780 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 结论【114】
1706940781
1706940782 本书的重新评价展现了王安石作为官僚理想主义者的一面,他支持这样一种理想,即以一个在专业性上训练有素、在行政上控制良好的官僚体系作为实现儒家的道德社会的主要手段。同时本书也将他描述为一位制度的改革者,他不仅尝试改变,同时也意图建立新的政府体制,以指导和形塑官僚与民众的行为。王安石政策的重点不在于法律的颁布与执行,他也并不将“富国强兵”作为头等大事。他的最终目的在于改善社会风俗,期盼实现一种完美的社会秩序(“至治之世”)。正因为此,王安石和与他同一时代的支持者,以及后世的赞赏者,都否认他是一个法家。但是,多数保守主义儒家学者坚信,重点应该放在个体的官员身上,而非官僚体制。对他们来说,王安石所谓的法度——或者用我们的话来说,政府体制和政府主导的体制——与法律的性质是相同的。因此,他们将王安石视作法家,或者至少是误入歧途走上了与法家相同的方向的儒家。平心而论,就王安石观点的理论根据以及他要建立道德社会的终极目标来看,【115】本质上我们还是应该将王安石看作一个儒家学者。当然,他是一个激进的儒家,但“激进”只是相对于许多保守主义儒家学者而言的。
[ 上一页 ]  [ :1.7069407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