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947884
(1)尽管借商政策在赵赞为度支后仍在推行,但借商政策并不是赵赞提议和具体实施的,因而借商出现的后果主要不应由赵赞来承担。
1706947885
1706947886
(2)赵赞理财的中心是为国家聚集更多的军费,因而在他的理财措施中对百姓的搜括是难免的。尤其是间架、除陌法,影响最大。泾原兵变时,士兵以“不税汝间架除陌”的口号来号召长安百姓呼应他们的叛乱,这本身就说明了间架、除陌的扰民程度。
1706947887
1706947888
(3)不管对赵赞的各条措施作如何评价,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即赵赞的理财措施就一定意义而言是有成效的。自从赵赞由建中三年五月出任度支始,至次年十月德宗出奔奉天,国家财政的军费支出主要是靠了赵赞的规划、筹措。财政费用的紧缺匮乏在赵赞上任以前就已出现,而时间过了一年又五个月经济仍未崩溃,这实际上就是赵赞理财的结果。假如当时的政治形势依然如故,德宗不出奔,说不定赵赞的理财仍能支撑数月。
1706947889
1706947890
(4)赵赞的理财迫于形势,未能全面展开。倘若在正常时期,那么他的大田法、常平法、铸白铜大钱法实施后,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就应另当别论了,我们对赵赞的评价就有可能不同。赵赞任度支,受命于危难之际,韩洄、杜佑失败的事例就在他的眼前,而他有这等勇气面对困难,工作又有一定实效,对此我们均应加以全面考虑,给以恰当评价。
1706947891
1706947892
(本文与邹国慰合作,原发表于《思想战线》1998年第3期)
1706947893
1706947894
1706947895
1706947896
1706947898
唐代经济与社会研究 郭子仪的君臣之道与为人处世
1706947899
1706947900
中唐政坛上,以战功卓著来衡量,郭子仪其实算不上第一人,如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在朔方接替郭子仪后,所率部队军容“气色乃精明”,治军带兵水准更胜一筹。然而历来人们却不是只以战功论英雄,史家对李光弼提出“功臣去就,可不慎邪”[170],评郭子仪却认为是“完名高节,灿然独著”。请看《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史臣曰”的记载:“自河朔班师,关西殄寇,身捍豺虎,手披荆榛。七八年间,其勤至矣,再造王室,勋高一代。及国威复振,群小肆谗,位重退辞,失宠无怨。不幸危而邀君父,不挟憾以报仇雠,晏然效忠,有死无二,诚大雅君子,社稷纯臣。”显然。唐五代的史学家评价郭子仪,认为他再造了王室,功勋高过同时代的人。他是“大雅君子”,处世为人有较大度量;他是“社稷纯臣”,对帝王的忠诚十分纯洁。史学家又在此传的“赞”中说:“猗欤汾阳,功扶昊苍。秉仁蹈义,铁心石肠。四朝静乱,五福其昌。为臣之节,敢告忠良。”他们除了赞叹郭子仪扭转中唐危局的伟绩外,还颂扬他的仁、义,特别强调他的为臣之节。不难看到,郭子仪之所以在中唐名将中评价特别高,他的君臣之道和为人处世是得到后人大力赞许的。因此本文主要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1706947901
1706947902
一、郭子仪的君臣之道
1706947903
1706947904
郭子仪深谙君臣之道,与同时代大部分的武将有所不同。据颜真卿和苗晋卿记载,郭子仪出身于官员的家庭。其太祖郭履球任隋朝金州司仓,“克己复礼,州邦化焉”。高祖父郭昶任凉州司法,“能世其业,以伸其道”。两人官职虽低,但“丕绪齐美,不殒其名,端操履正,有恒其德,故乡党交友以为法度”。祖父郭美原,官为县主簿,但“识兼精照,明究群书”。父郭敬之“受天正性,承家高范”,官历数州刺史,累勋上柱国,进阶中大夫。郭敬之天宝三年去世时,郭子仪从军不久[171]。郭氏祖上虽然官位都不算太高,只是唐朝的中级官员,但世代食大唐俸禄,自然是深深感受到了李唐的皇恩浩荡,认识到了忠君的重要和必要。尤其是到了郭子仪祖父这一辈,不仅自己品行端正,而且开始“明究群书”,认识到了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儒家的一套伦理纲常虽不能有深刻的研究,但基本的道德规范已经遵守。在这种家庭氛围的影响下,郭子仪自小就懂得要恪守忠君之道,端正自己的道德品行。
1706947905
1706947906
郭子仪君臣之道的核心是忠君,就是史臣说的“晏然效忠,有死无二”,他自己也是一再表白对帝王的忠诚。代宗即位,宦官程元振离间,郭子仪被罢副元帅,任肃宗山陵使。郭子仪拿出了肃宗前后给他的一千多首诏敕,上表自陈说:“世德薄蝉翼,命轻鸿毛,累蒙国恩,猥厕朝列。会天地震荡,中原血战,臣北自灵武,册先皇帝,乃举兵而南,大搜于岐阳。先帝忧勤宗社,托臣以家国,俾副陛下扫两京之妖祲。……臣本愚浅,言多诋直,虑此招谤,上渎冕旒。毕下居高听卑,察臣不贰,皇天后土,察臣无私。伏以器忌满盈,日增兢惕,焉敢偷全,久妨贤路。自受恩塞下,制敌行间,东西十年,前后百战……跋涉难阻,出没死生,所仗唯天,以至今日。”[172]这里并不是郭子仪要向代宗表白自己立了哪些战功,而是要让代宗知道他对唐皇宗是如何忠诚的。他强调自己是受肃宗之托,累蒙国恩,所以对帝王是“不贰”、“无私”。他说自己命轻鸿毛,对官位的高低和生死根本无所谓,出生入死前后百战,全凭了自己对“天”的信仰。
1706947907
1706947908
唐代宗广德元年,吐蕃入寇,代宗无奈之下以雍王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进行抵抗。吐蕃部队日益逼近,代宗出幸陕州,这时“官吏藏窜,六军逃散”,郭子仪急忙从咸阳回到长安。皇帝前脚刚出苑门,后面就有人对皇位有想法了。射生将王献忠带了几百个骑兵回到长安,“胁丰王珙等十王西迎吐蕃”。丰王珙是玄宗的儿子,这时对王位也产生了窥觎之心。他们在开元门内碰见了郭子仪,子仪大声呵叱,献忠只能下马,对子仪说:“今主上东迁,社稷无主,令公身为元帅,废立在一言耳。”也就是说,你郭子仪身为元帅,你一句话就马上可以换一个皇帝。郭子仪没出声,想不到丰王珙却从后面走过来,说:“公何不言!”他还真的想做皇帝了。这时的郭子仪愤然“责让之,以兵援送行在”,把丰王骂了一通,让士兵护送他们到代宗那里[173]。一场本想凭借了吐蕃势力的政变被郭子仪化解了。很显然,如果在这场动乱中郭子仪有一点点想法的话,那么唐朝的历史将会被重写。他忠诚于代宗皇帝,“晏然效忠,有死无二”,不管是什么情景,也不能改变他的态度。之后我们看到,就是郭子仪收集六军将士,“泣谕将士以共雪国耻,取长安”,将吐蕃赶出了长安。
1706947909
1706947910
对帝王的忠诚表现在碰到问题时,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国家的治理而不从个人的安危来计较,国家有难时大臣能否挺身而出。吐蕃入寇,车驾东幸,宦官程元振等劝代宗干脆定都洛阳,代宗也认可颁诏了。郭子仪听说后,托人带了奏章给代宗,论述了从唐太宗以来大唐皇朝是靠了关中之地发家的,而近来政局不稳,是由于六军没有战斗力,以及“中官掩蔽,庶政多荒”,并不是“秦地非良”的缘故。而实际上安史乱后,关中遭到臣大破坏,“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洛阳根本不宜作为首都。他认为只要在政治上措施得当,再加上“委诸相以简贤任能,付老臣以练兵御侮,则黎元自理,寇盗自平,中兴之功,旬月可冀”。一方面劝代宗要回到长安,另一方面自己主动请战,立誓要将吐蕃人赶出关中。史书说代宗看罢奏表,流着眼泪对左右说:“子仪用心,真社稷臣也。”代宗大概是有表演的成分在内的,但他不得不认可郭子仪对国家和帝王的忠诚。唐代史臣评价说:“代宗幸陕时,令以数十骑觇贼,及在泾阳,又陷于胡虏重围之中,皆以身许国,未尝以然亡易虑,亦遇天幸,竟免患难。”郭子仪以“以身许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国家的忠贞,这连当代人也十分感叹。
1706947911
1706947912
对帝王的忠诚还表现在他极少考虑个人的荣辱。仆固怀恩叛乱时期,已身为关内河东副元帅、中书令的郭子仪被代宗加了太尉一职,他坚辞这一职位,说:“臣畴昔之分,早知止足,今兹累请,窃惧满盈。……自兵乱以来,纪纲浸坏,时多躁競,俗少廉隅。德薄而位尊,功微而赏厚,实繁有众,不可殚论。……臣诚薄劣,窃慕古人,务欲以身率先,大变浮俗,是用勤勤退退,愿罢此官,庶礼让兴行,由臣而致也。”官位和荣誉每个人都想要,但国家大事还没有安定下来,个人就不要去多作考虑。哪怕即使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郭子仪仍然是对帝王一片忠诚。乾元二年,宦官鱼朝恩怕郭子仪功高难制,设法将他从河南道召回,夺去天下兵
1706947913
1706947914
马元帅的职务,让赵王李系和李光弼掌握了军权,“子仪虽失兵柄,乃心王室,以祸难未平,不遑寝息”。对唐王室的如此忠诚,在唐代中期的武将身上并不多见,这种“不挟憾以报仇雠”,完全与个人的道德伦理修养有关了。
1706947915
1706947916
对帝王的忠诚也表现在不贪恋官位,主动避贤路。大臣为官有义务做好自己的工作,但不能只从一己私利考虑,贪恋官位。代宗大历九年,郭子仪入对延英殿,君臣之间谈到了吐蕃不断入寇的问题。郭子仪之后上书,献上制胜之术,认为各地要“抽精卒”,“教之战阵,则军声益振,攻守必全,亦长久之计也”。那么是不是他自己想出了这个办法后,这支部队由他自己来控制呢?郭子仪认为尽管是天下诸使副元帅,但自己年纪大了,要让年轻的将领来掌握兵权:“臣猥蒙任遇,垂二十年,今齿发已衰,愿避贤路,未可执辞也。”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郭子仪对国家大事是殚精竭虑,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要让出位子,让年富力强的将领来掌控部队。
1706947917
1706947918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准则,郭子仪随时随地牢记自己作为一个大臣应处的地位,绝不越位,表示出对帝王的绝对忠诚。代宗要授予他为尚书令,他一再上表恳辞,说自己薄劣褊浅,素乏行能,又寡智谋,自己不“敢乱大伦”。他又指出,尚书令是武德之际唐太宗担任过的职位,唐太宗是“立极之主,圣德在人,自后因废此官,永代作则”,自己“安敢轻受”?如果一旦接受了这个官职,就是“隳厥成式,上掩陛下之德,下贻万方之非”。
1706947919
1706947920
历代帝王对大臣多猜疑,尤其对手握重权的大臣将帅更是如此。当郭子仪手握军权之际,中唐的肃、代、德这几个帝王有疑虑心态自然是十分正常的。今天的史书记载着宦官鱼朝恩、程元振在肃宗和代宗面前挑拨,常常害怕郭子仪等名将功高难制,所以“巧行离间”,一会儿罢官罢职,一会儿召回京师,一会儿置于散地不让掌兵权,一会儿不让见皇帝,其实这些事情很明显就是帝王对大臣的怀疑,只不过事后宦官做了个替罪羊而已。仆固怀恩、李光弼之类的将领就是因为受不了近臣谗间于前,庸主怀疑于后,结果“遂陷嫌隙”,授人以话柄。如李光弼,吐蕃入寇,代宗让他勤王,他十分害怕朝廷要对他不利,“迁延不就”,瞻前顾后。相反我们见到的郭子仪则完全是另一番风格,唐代史臣裴垍说他“事上诚荩”,尽管程元振、鱼朝恩对他谮毁百端,“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宋祁也说:“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谗间不行。”[174]他的这种表现,就是连程元振、鱼朝恩之类的宦官也无话可说,而帝王自然不会再对他有所怀疑了。
1706947921
1706947922
郭子仪的忠诚还表现在处处维护帝王的权威,不言帝王的短处。肃宗乾元二年,九节度在相州失利,鱼朝恩乘机在肃宗面前说郭子仪的坏话,这年七月肃宗派人召郭子仪回京师。《邠志》记载:“肃宗使丞相张公镐东都,慰勉诸军。郭公陈馔于军,张公不坐而去。军中不悦,朋肆流议。居十日,有中使追郭公。”肃宗对郭子仪的态度十分明朗。不过郭子仪手下的士兵“涕泣,遮中使请留子仪。子仪绐之曰:‘我饯中使耳,未行也。’因跃马而去”[175]。明明是肃宗对他不满,前来的宰相连饭也不吃,一点不给郭子仪面子,但郭子仪仍然维护帝王的形象,不挑动士兵引起群情激愤来为自己申辩,而是毫不迟疑地跟了中使回京,并不计较自己的命运将会如何。还有史书记述说大历十年郭子仪在汾阳时,“尝奏一县官,而敕不下”。判官张昙看不下去,于是对大家说:“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郭子仪听到后,谓部下曰:“自艰难以来,朝廷姑息方镇武臣,求无不得,以是方镇跋扈,使朝廷疑之,以致如此。今子仪奏一属官不下,不过是所请不当圣意。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写这则事情的赵璘感叹说:“闻者服其公忠焉。”[176]明明是朝廷中的宰相在搞鬼,大家都看得明白,但郭子仪还是从国家大背景上来体察帝王的难处,为帝王开脱。中唐时期,手握一点兵权的将领骄扬跋扈,对上级不尊重甚至倒戈的现象实在多见,而郭子仪的表现与这些人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1706947923
1706947924
郭子仪和代宗是儿女亲家,他的第六子郭暧和代宗第四女昇平公主在十余岁时结成夫妻,“恩宠冠于戚里”。按说儿女亲家,在礼节上可以随便一点,然而我们看到的郭子仪却完全不是这样,在处理与亲家的礼仪上十分小心谨慎,处处维护着皇帝的威严。史书载代宗独孤妃薨,赠贞懿皇后,将葬。当时郭子仪在邠州,因为是亲家,所以打算按时人礼节“欲致祭”。手底下的人说,从来就没有大臣祭皇后的礼节的,于是找到了殿中侍御史柳芳,柳芳一开始说的和众人一样,但后来一想说:“礼缘人情,令公勋德不同常人,且又为国姻戚,自令公始,亦谓得宜。”郭子仪说自己也是这个意思,于是让柳芳草祭文,上面写的官职是“驸马都尉郭暧父”,并且“叙特恩许致祭之意”。大臣是不应祭皇后的,但郭子仪摆出了亲家祭亲家的身份,既没有使君臣礼节受到损害,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代宗的忠诚,“辞简礼备”,使代宗十分满意[177]。
1706947925
1706947926
一个很少考虑私利而对帝王始终如一忠诚的将领,在唐朝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所以郭子仪死后,德宗下诏说他:“上以调三光,下以蒙五岳。允厘庶绩,镇抚四夷,体元和之气,根贞一之德,功至大而不伐,身处高而更安……尚父子仪,天降人杰,生知王佐,训师如子,料敌如神。昔天宝有难……公能扶翼肃宗,载造区夏。于国有患,劳其勘定。于边有寇,藉其驱除。”正因为郭子仪对帝王“忠贞悬于日月”,所以帝王对他“宠遇冠于人臣,尊其元老,加以崇号,期寿考之永,养勋贤之德”,从而成了君臣关系和谐相处的一个典范。
1706947927
1706947928
二、郭子仪的为人处世之道
1706947929
1706947930
被赞为“大雅君子”的郭子仪,与同事及部下相处时,最大的一个特色是“御下恕”,处世为人讲究宽厚之道。《旧唐书》卷121《仆固怀恩传》说:“郭子仪为帅,以宽厚容众。”同卷《李怀光传》也说:“子仪性宽厚,不亲军事。”《旧唐书》郭子仪本传上引裴垍的话说:“汾阳……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裴垍还拿他与李光弼相比:“始与李光弼齐名,虽威略不逮,而宽厚得人过之。”从这些记载来看,郭子仪是以“宽厚”出名的,无论是他的同事还是一般的士卒,对他都是心服口服、感恩戴德的,所以部下和他的关系比较特殊,简直到了亲密无间的地步:“麾下老将若李怀光辈数十人,皆王侯重贵,子仪颐指进退,如仆隶焉。幕府之盛,近代无比。”这样的宽厚仁爱,对部下的笼络,共事合作相处自然是达到了一个和谐的境地。
1706947931
1706947932
综观郭子仪的一生,我们发现史家说他的“宽厚”,并不是纯粹对同事的迁就和对部下无原则的宽松,而是在忠君的前提下对人以真诚相待,以情感相待。
1706947933
[
上一页 ]
[ :1.7069478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