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948481e+09
1706948481
1706948482 [212] 《旧唐书》卷92《赵彦昭传》。
1706948483
1706948484 [213] 《旧唐书》卷97《刘幽求传》。
1706948485
1706948486 [214] 《旧唐书》卷106《王琚传》。
1706948487
1706948488 [215] 张剑光、邹国慰:《玄宗朝初期政治斗争论略》,《求是学刊》1998年第5期。
1706948489
1706948490 [216] 《资治通鉴》卷209景云元年六月条。
1706948491
1706948492 [217] 《资治通鉴》卷210景云元年十月条。
1706948493
1706948494 [218] 《资治通鉴》卷210景云二年正月条。
1706948495
1706948496 [219] 《资治通鉴》卷210先天元年七月条。
1706948497
1706948498 [220] 《资治通鉴》卷211开元二年六月条。
1706948499
1706948500 [221] 《资治通鉴》卷210先天二年七月《考异》引《玄宗实录》。
1706948501
1706948502 [222] 汪籛:《唐玄宗安定皇位的政策和姚崇的关系》,《汪籛隋唐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3页。
1706948503
1706948504 [223] 汪籛:《唐玄宗安定皇位的政策和姚崇的关系》,《汪篯隋唐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4页。
1706948505
1706948506 [224] 汪籛:《唐玄宗时期吏治与文学之争》,《汪篯隋唐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6~198页。
1706948507
1706948508 [225] 《旧唐书》卷96《姚崇传》。
1706948509
1706948510
1706948511
1706948512
1706948513 唐代经济与社会研究 [:1706944662]
1706948514 唐代经济与社会研究 文化篇
1706948515
1706948516 唐代经济与社会研究 [:1706944663]
1706948517 杜佑史学思想述论
1706948518
1706948519 杜佑(735~812)是唐代中期著名的史学家,他的《通典》是我们今天所能读到的最早的政书体著作。《通典》一书蕴涵着杜佑丰富的史学思想、理论,值得今人予以总结、学习。本文即对杜佑史学思想诸方面作一些简略分析。
1706948520
1706948521 一、史学为政治服务的著述宗旨
1706948522
1706948523 杜佑著述中,最重要的是《通典》。它清晰地反映了杜佑著述时较强的政治动机。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杜佑自己对作史目的的表白。《通典》卷1序云:“所纂《通典》,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旧唐书·杜佑传》载杜佑的话:“略观历代众贤论著,多陈紊失之弊,或阙匡拯之方,臣既庸浅,宁详损益……至于往昔是非,可为来今龟镜,布在方册,亦粗研寻。”
1706948524
1706948525 在中国历史上,史学为现实政治服务的现象源远流长,在唐初也曾出现过一个高潮。唐初设馆修史,轰轰烈烈,其目的就是“将欲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1],总结历代的兴灭规律,为唐王朝治政提供借鉴、参考。至中唐,社会由盛转衰,有见识的史学家又重操史学这一传统武器为政治服务,企图从历代的盛衰兴亡规律中寻找出一剂挽救唐王朝的良药。
1706948526
1706948527 杜佑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轻时见到了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他的一生主要活动在安史叛乱以后唐帝国由盛开始走下坡路时期。这一时期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唐初的高度中央集权为藩镇割据所取代,维护小农经济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也瓦解了,边疆各族如吐蕃、南诏不断生事,这些变化使得唐代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化,引起如杜佑一类的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开始焦虑竭思,想尽一切办法来拯救唐帝国的颓势。《玉海》卷51《艺文》引杜佑话曰:“窃思理道不录空言,由是累记修纂《通典》,包罗数千年事,探讨礼法刑政,遂成二百卷。”杜佑将数千年来的典章制度一一列出,试图将《通典》编成一本供统治者便于征引的类似法典的制度类书,为统治者提供实用的理道诀窍,这便是杜佑编史的目的和宗旨。他在处理所援引的唐代史料时说:“国家程式,虽则俱存,今所在纂录,不可悉载,但取其朝夕要切,冀易精详,乃临事不惑。”[2]他认为《通典》的作用在为帝王决断大政时提供方便,以使遇事不慌乱疑惑,随时可以和上古的制度进行参照,故权德舆能将《通典》评价成“以究理道,上下数千百年间,损益讨论而折衷之,佐王之业,尽在是矣”[3]。不只如此,杜佑仍觉得上奏的《通典》篇幅过大,帝王是没有这么多时间来阅读的,便又从《通典》中辑出十卷精华编成《理道要诀》,“颇采政理,窃究始终,遂假问答,方冀发明”[4]。
1706948528
1706948529 杜佑编撰《通典》的目的还在于使天下学者、士人读后有所启迪,使他们能知天下事实,通达人间情理,与帝王一起共同来关心国家的命运。杜佑编辑的史书是一本教科书,它帮助、指导士大夫们入仕、为政,从而达到“将施有政”。杜佑“虽履历叨幸,或职剧务殷,窃惜光阴,未尝轻废”[5],编书的勤奋,实是受到了这一政治指导思想的鞭策。可见,杜佑从中唐现实出发,通过编纂史书这一形式,把历史研究和历史知识结合进振兴中唐的政治需要中去了。
1706948530
[ 上一页 ]  [ :1.70694848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