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962550
1706962551
在计账法和户籍法颁布的同时,苏绰还在文案作风上进行了改革。之前的政府公文可能都是用一种颜色的笔墨来写,所以查阅起来非常不便。苏绰下令,以政府公文要用朱红笔来写,各职能部门则用黑笔签收,也提高了办事效率。
1706962552
1706962553
计账法、户籍法、朱黑笔只是苏绰的小试牛刀,却让宇文泰惊为天人。宇文泰庆幸终于找对了人,有苏绰在,宇文家族的霸业可成。但由于西魏建立之初,东魏高欢不停的找麻烦,所以西魏政府的工作重心一直放在对东魏的战争上。
1706962554
1706962555
关于苏绰在西魏政坛上进行全面改革的时间,各史记载不一,《周书》记载是在大统十年(公元544年),《北史》记载是在大统十一年(公元545年),而《资治通鉴》则记载为大统七年(公元541年)。而苏绰自大统元年之后再一次出场的时间,《周书·文帝纪下》和《北史·魏文帝纪》均记载为大统十年,所以西魏的全面改革应该就在这一年。
1706962556
1706962557
早在大统元年(公元535年)三月,宇文泰为了恢复关西的社会生产,曾经制定了二十四条新制。二十四条新制的制定者不是苏绰,因为那时苏绰还没有进入政界高层。十年后,新制变成了旧制,已经明显跟不上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所以有必要进行大规模修改,要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
1706962558
1706962559
苏绰对三十六条“旧制”进行大范围的删改,砍掉不合时宜的部分,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新法不再按条划分,而是合为五卷。在新法中,最引发各界关注的,是人事制度改革。
1706962560
1706962561
滥竽充数,人浮于事,官员整体素质偏低,是北魏末年出现社会大动荡的根本原因。官员整体素质偏低对社会整体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关键的决定因素。”如果中下层官员执行不利,甚至阳奉阴违,上面制定再好的政策,到了底层也会变味,直接损害了底层百姓的利益。
1706962562
1706962563
《隋书·食货志》在评价北魏末年社会动荡时,所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政道陵夷”,然后才是“寇乱实繁,农商失业。百姓愁怨,无复聊生。”,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六镇起义,历史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宇文泰自然不想重蹈北魏覆辙。
1706962564
1706962565
苏绰开出了两副药方,第一副是简贤任能,淘汰庸劣,“搜简贤才为牧守令长”。吏治之难,不在于朝廷,而在于地方,特别是负责实施政策的郡县两级。老百姓对社会整体良性还是恶性的评价,标准是政策的执行效果,而不是政策本身。宇文泰不允许出现地方官员在下面杜民自肥,却让他来背黑锅的情况出现。
1706962566
1706962567
地方官的任免权在朝廷,但朝廷一般不干涉地方政府各级办事员的人事安排。地方官用什么人,要看他的个人喜恶,这就给了一些刁滑之徒进入地方政府谋取私利开了方便之门。
1706962568
1706962569
地方政治是一个大染缸,把白布放在染缸里再捞出来,肯定是花花绿绿的。如果地方官身边都是些刁滑之徒,任由这些人胡作非为,地方官在这种政治氛围的耳濡目染之下,也会变色。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染缸砸掉。
1706962570
1706962571
苏绰认为北魏末年以来的吏治败坏,很大程度上就出在地方官任用胥吏只看能力,不看人品。“州郡大吏,但取门资,多不择贤良;末曹小吏,唯试刀笔,并不问志行。”有些人能力突出,但人品太差,任用这样的人,对政府形象的破坏性可能要远远大于其贡献性。苏绰要求地方官今后在任用胥吏时要能力和人品并重,用人要慎重,择其贤而用之。
1706962572
1706962573
第二副药方是减员,打破人浮于事的中庸局面,官场最需要的是具有改革精神的破冰者,而不是四面光滑的老好人。“十羊九牧”的政治成本,必然会转嫁到社会底层,能转移到柔然或吐谷浑吗?七姑八婆们都想发财,只能把手伸进老百姓的口袋。兵不在多而在精,吏治同样如此。官场不是商场,所以不能用纯粹的经济规律办事。
1706962574
1706962575
苏绰的剪裁政府机构的思路很明确,要根据人才的数量来设置办事机构,而不是设置许多机构后,再四处拉壮丁充数。“官省则事省,事省则民清;官烦则事烦,事烦则民浊。”有其人则任,无其人则阙,绝不能给刁滑之徒进入政府机构的机会。
1706962576
1706962577
其实苏绰开的都是寻常药方,没什么技术难度,关键是看统治者有没有决心。站在河边走,未必就一定会湿鞋,就看想不想下河。只要想下河捞鱼,什么样的鞋湿不了?
1706962578
1706962579
苏绰的吏治整顿和计账法一样,依然是西魏全面改革的前奏,真正的大戏在后面。就在苏绰开出吏治药方后不久,苏绰又提出了规模更为宏大的改革计划,并对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1706962580
1706962581
为了区别之前宇文泰制定的十二条和二十四条,这次苏绰推行的改革措施可以称为“新法六条”。
1706962582
1706962583
新法六条是:一、先治心;二、敦教化;三、尽地利;四、擢贤良;五、恤狱讼;六、均赋役。
1706962584
1706962585
第一条讲的是官员的政治修养,第二条是精神文明建设,第三条是土地政策,第四条是吏治整顿及人才储备,第五条是法制建设,第六条是国家税收政策。
1706962586
1706962587
第一条和第四条是一个线的两个点,可以放在一起讲。其实这两条是上面讲的两副政治药方的延伸和细化。苏绰在第一条的折子中洋洋洒洒写了四百五十九字,实际上可以用一句话来高度概括,就是:为什么要当官?当官为了什么?
1706962588
1706962589
在苏绰看来,京官的地位不如地方官,“百僚卿尹,虽各有所司,然其治民之本,莫若宰守之最重也。”朝廷的政策最终是要靠地方政府来实施的,和老百姓打交道的是地方官,而不是京官,所以苏绰的所谓治心术,其实就是说给地方官们听的。
1706962590
1706962591
苏绰给地方官们提出了两点要求,一要治心,二要治身。治心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统一思想观念,紧跟着朝廷的指挥棒转,而不是独自跳着不合拍的舞蹈。
1706962592
1706962593
苏绰的治心之所以受到地方官们的欢迎,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苏绰在第一条中明确说明了,“所谓清心者,非不贪货财之谓也。”意思很明白,朝廷允许地方官有一定的经济收益,只要你的个人私利不大于朝廷在地方上的收益,朝廷就允许你适当的拿一点“火耗银子”,算是地方官们的辛苦费。其实官场中人都明白,凭官员那点死工资,根本不够花销的。当然苏绰并不是鼓励官员们都去当贪官。
1706962594
1706962595
所谓治身,是治心的实际行动,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地方官在执行朝廷政策时,要以身作则。朝廷在民间推行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建设,首先要求地方官们给百姓们做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否则如何服人?千万不要把老百姓当傻子。
1706962596
1706962597
第二条是敦教化,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苏绰对人性看的非常透彻,他认为人的思想立场会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即“性无常守,随化而迁。”
1706962598
1706962599
通常来说,治世人心齐,衰世人心乱。盛世时代,百姓安居乐业,有饭吃,自然就不会去做违法的事情。北魏中后期曾经出现过一个短暂的道德治世,但六镇起义导致的大乱,至今也有二十年了。军阀割据,连年战争,朝廷四处灭火,无暇进行精神文明的重建工作,只能用严刑酷法来镇压百姓。
[
上一页 ]
[ :1.7069625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