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964936
1706964937
如果站在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汉人立场上,在北齐和北周之间,北齐灭北周是最符合汉人利益的。北齐并没有所谓的鲜卑化,只是鲜卑贵族的利益特殊化,不影响北齐整个社会的汉化进程。而宇文泰出于私心发起的这场鲜卑复古运动,导致北周统治区的汉文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不能看成是历史的进步。
1706964938
1706964939
在政治上,宇文泰还有一个复古的“创举”,就是在政府机构上全面恢复西周的六官制度。宇文泰之所以搞出一个不伦不类的六官制度,最真实的目的是给被迫改用鲜卑姓的高级武将集团以及汉族士大夫集团发出善意的政治信号,言下之意就是:我不会动你们的奶酪。
1706964940
1706964941
无论是汉族武将,还是汉族士大夫,他们都有共同的文化信仰,最突出的就是孔孟之道。历代少数民族统治汉族地区时,无论在汉人的服装发型上怎么改,但都没有敢动汉人的文化信仰。
1706964942
1706964943
所谓西周六官,是指冢宰(天官)、司徒(地官)、宗伯(春官)、司马(夏官)、司寇(秋官)、司空(冬官)。西周六官制度是隋朝六部的前身,如果将各自的职能对应起来,分别是:冢宰相当于吏部、司徒相当于户部、宗伯相当于礼部、司马相当于兵部、司寇相当于刑部、司空相当于工部。
1706964944
1706964945
西魏高级武将集团是这次六官制度改革的直接受益人,以六官最高长官为例,分别是:大冢宰宇文泰、大司徒李弼、大宗伯赵贵、大司马独孤信、大司寇于谨、大司空侯莫陈崇。六人中,有三个六镇鲜卑(宇文泰、独孤信、侯莫陈崇)、两个汉人(李弼、赵贵)、一个南迁鲜卑(于谨)。
1706964946
1706964947
宇文泰把已经作古千年的西周六官制度从旧纸堆中扒出来,梳洗打扮一番后,招摇过市。实际上西魏北周的政府机构只是换了一块牌子而已,其他的并没有什么质的改变。
1706964948
1706964949
隋文帝杨坚是个反鲜卑主义者,他很反感鲜卑人搞的这些不土不洋的花架子,他称帝后全面废除北周制度,改用北齐的汉化制度。“隋氏复废六官,多依北齐之制。”从这个角度讲,宇文泰搞的六官制度是失败的。隋唐的官制来源有三,从影响力上来说分别是:南朝、北齐、北周。除了法统之外,隋唐几乎全面抛弃了宇文泰当年消耗大量脑细胞制定的那些五花八门的制度。
1706964950
1706964951
六官制度设置的较晚,最早不会早于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六官的具体制定者是苏绰和卢辩。但苏绰在这一年因病去世,所以就由卢辩挑大梁。在魏恭帝拓跋廓三年(公元556年)的三月,六官制度正式实施。
1706964952
1706964953
这一年的宇文泰,已经五十二岁了(以《周书》记载为准)。
1706964954
1706964955
不否认宇文泰是个英雄,但英雄最怕的是什么?寂寞!自从公元547年高欢去世后,宇文泰突然发现,自己辉煌的人生似乎少了些什么。虽然宇文泰一直在忙于内政改革、对外扩张,成就斐然,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也许非常怀念和高欢热血大战的那段激情岁月,那才是宇文泰的人生精华。
1706964956
1706964957
宇文泰的人生非常成功,从一个实力弱小的军阀,经过二十三岁的打拼,将自己的那间鸡毛小店发展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企业帝国,这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刘裕算一个,高欢算一个。
1706964958
1706964959
宇文泰虽然是西魏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但他的爵位并不高,只是安定郡公,比起曹操的魏王、司马昭的晋王、高欢的渤海王,似乎少了一些光鲜。不过宇文泰并不在乎这些虚名,只要权力掌握在他手上,能稳稳当当的把这份偌大的家业传给子孙,这就足够了。
1706964960
1706964961
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十月初四,一代枭雄宇文泰在云阳(今陕西泾阳县北三十里)溘然长逝。
1706964962
1706964963
属于高欢和宇文泰的那段热血沸腾的岁月,结束了。
1706964964
1706964965
1706964966
1706964967
1706964969
逐鹿天下:北齐和北周四十年争霸史(526-581) 四十 北周建国
1706964970
1706964971
西魏的皇帝姓元,但所有人都知道,西魏是属于宇文泰的。宇文泰在死后,由他的儿子来继承宇文泰留下来的权力,天经地义,也没见高欢死后把权力交还给元善见。
1706964972
1706964973
宇文泰共有十三个儿子,从长至幼分别是:宇文毓、宇文震、宇文觉、宇文邕、宇文宪、宇文直、宇文招、宇文俭、宇文纯、宇文盛、宇文达、宇文通、宇文逌。虽然宇文毓是长子,但他却是庶出,宇文泰的嫡子是宇文觉,他的母亲是北魏孝武帝元修的妹妹冯翊长公主。
1706964974
1706964975
从年龄上看,宇文毓生于公元534年,而宇文觉生于公元542年,宇文泰去世这一年(公元556年),宇文毓已经二十三岁,而宇文觉只有十五岁。在乱世时代,立长君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宇文毓天资聪慧,史称“宽明仁厚,有君人之量。”是最合适的继承人,可惜他是庶出,所以安定公的位子,只能由三弟宇文觉来做。
1706964976
1706964977
宇文觉的投胎技术好,所以在各方面均不如大哥宇文毓的情况下,自动成为安定公世子,时间是西魏恭帝拓跋廓三年(公元556年)三月。宇文泰知道宇文觉少不更事,如果让宇文觉执政,不知道会出什么乱子。
1706964978
1706964979
宇文泰应该是读过史书的,他应该从宋武帝刘裕临死前将太子刘义符交给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辅政的历史得到启发,必须寻找一个可靠的辅政大臣。鉴于徐羡之等人是外姓,因为废立之事差点引发刘宋帝国内乱的教训,宇文泰决定从宇文家族内部寻找这个人选。
1706964980
1706964981
宇文泰有三个哥哥,皆早卒,而且二哥和三哥无亲生子或儿子已死,所以只能从大哥宇文颢的儿子们中挑选。宇文颢有三个儿子,长子宇文什肥被高欢杀害,次子宇文导是西魏名将,从北魏末年就跟着宇文泰东征西讨,善抚将士,治政优美,本来是宇文泰心中的不二人选,但宇文导在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去世。现在,宇文泰只有一个人选,就是大哥的三儿子宇文护。
1706964982
1706964983
宇文护字萨保,生于北魏宣武帝延昌三年(公元513年),仅比四叔宇文泰小九岁(或六岁)。宇文护和二哥宇文导的性格完全不同,宇文导是武将,性格洒脱,而宇文护的性格比较内向稳重,更擅长看家护院,所以在他十九岁投奔四叔后,宇文泰就让宇文护打理家务,视如己出。
1706964984
1706964985
宇文泰也知道,如果要培养宇文护,就必须让他多立军功,否则以后很难在军界官场上立足。北魏分裂后,宇文泰和高欢长年打仗,宇文护就跟在四叔身边,在血雨腥风里拼命,弘农之战、沙苑之战、河桥之战,宇文护均有不斐战功。只是在邙山惨败中,宇文护差点被东魏军俘虏。
[
上一页 ]
[ :1.7069649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