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969396e+09
1706969396
1706969397 图4.12 河南安阳某鲜卑墓平面图
1706969398
1706969399 由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重新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通过探索他们南进过程中墓葬的阶段性变化有助于理解拓跋氏对中国文化和政治体制的适应过程[38]。到登国元年(公元386年)拓跋建都盛乐城之时,拓跋鲜卑使用的是砖室墓。在呼和浩特东南40公里的美岱村附近发现有一座墓葬,形制呈梯形(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由鲜卑传入中原的形制),有砖砌的棺床(图4.13)[39]。北魏的第二阶段以天兴元年(公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为标志[40]。随着这个时期国家实力的日益增强,当时很多墓葬的规模都相当大,其中首推方山永固陵,位于大同北部,在太和五年至八年(公元481~484年)间为文成帝(公元452~465年在位)的皇后而建,本书将在第五章对该墓与其他皇室陵墓一起进行详细的讨论。
1706969400
1706969401
1706969402
1706969403
1706969404 图4.13 内蒙古美岱村鲜卑墓平、剖面图
1706969405
1706969406 第二座规模巨大的墓葬是卒于太和八年(公元484年)的司马金龙之墓,发现于大同东南部不远处[41]。该墓前后室之间以甬道相连,前室又分出一个耳室,三个墓室均为弧形墓壁、穹隆顶(图4.14)。砖结构是二层顺砖错缝平砌,然后一层丁砖,如此反复直到穹隆顶的起建线。该墓出土的棺床和砚台上有一些精美的雕刻,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具漆屏风,上以列女故事场景为饰[42]。
1706969407
1706969408
1706969409
1706969410
1706969411 图4.14 山西大同地区司马金龙墓平面图
1706969412
1706969413 21世纪初大同地区又发现了两座重要的墓葬,形制相当标准:一条带天井的长斜坡墓道通向墓内,墓葬由砖砌的甬道和穹隆顶墓室组成,按惯例墓道都被填实。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两座墓葬都有模拟建筑物的石椁,用来陈放遗体。宋绍祖墓的石室(死于太和元年,公元477年)装饰特别繁缛,另一座墓葬的石室装饰较为简略,以壁画为特色,描绘死者夫妻、侍者及各种生活场景。两墓都发现了许多陶俑和模型。这些发现需要我们对现藏于波士顿美术馆、可能具有类似功能的石室做一番重新审视,同样的图像还见于山东青州的一座墓中,描绘的是四匹马驮着一个轿形建筑物[43]。
1706969414
1706969415 在大同南部曾调查过一处北魏墓地,这是一次少有的以六朝为专题的考古项目,发掘了167座墓葬,出土1088件器物。该墓地尤其重要之处在于它是一处平民墓地,而一般有关平民的遗存在考古学中是很少体现的。墓葬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706969416
1706969417 (1)竖穴墓(17座):与上述安阳孝民屯墓葬非常相似,棺木头部宽而高,献祭的动物肉块和陶器置于头部。
1706969418
1706969419 (2)洞室墓(54座):有竖井式的墓道和偏于一侧的墓室,墓室一般呈梯形。大多数为单人葬,但也发现了双人葬,随葬品包括动物遗骸和陶器,置于棺木周围,也有的置于棺上。
1706969420
1706969421 (3)带斜坡墓道和地下墓室的墓葬(95座):墓室形制各异,带一两个壁龛。这些墓葬的棺木制作较为精致,带有铺首和彩绘装饰。有些墓里还有一些外国输入的奢侈随葬品,如玻璃碗、鎏金银碗;甚至还发现了一座石棺床,上刻忍冬和波浪纹。
1706969422
1706969423 (4)砖室墓(1座)。
1706969424
1706969425 以动物肉献祭是一种鲜卑习俗,在小型墓里也有发现,可能是较为贫穷的部落成员献祭习俗的遗留[44]。
1706969426
1706969427
1706969428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重建洛阳之后,洛阳再次成为王都,不过到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又被废弃。在此短短几十年里,大型墓葬的形制相当一致,都是方形或近方形、直壁、穹隆顶,前有带一两个天井的墓道。在低级皇室成员元的墓里,只在地面和封门处用砖(图4.15),墓壁似曾涂过一层灰泥,上有红色绘画,但图案已经无法分辨;墓道长27米,沿着墓道的走势凿两个天井。由于有天井,墓道深达11米。该墓除了一方墓志和一具石棺别无他物[45]。
1706969429
1706969430
1706969431
1706969432
1706969433
1706969434 图4.15 洛阳元墓平、剖面图
1706969435
1706969436
1706969437 同族的元邵死于武泰元年(公元528年)尔朱荣对元氏的诛杀中,该墓除了墓道较短、仅有一个天井,形制几乎与元墓完全相同。该墓不用石棺,但有一座大型的棺台,上面可能曾经放着一具棺木[46]。其他墓葬基本与此相似,只不过穹隆顶相当高,从地面到顶部高达7米以上。这些墓葬中年代最早的是发现于孟县(现孟州市)的司马金龙之子司马悦墓(死于永平元年,公元508年),该墓最特殊之处是墓道有分叉(图4.16)[47]。在北魏境内的其他地区,较大的墓葬似乎都与洛阳相似,主要发现于宁夏固原[48]、晋南太原[49]、晋中曲沃[50]、河南偃师[51]以及西安[52]。
1706969438
1706969439
1706969440
1706969441
1706969442 图4.16 河南孟县北魏司马悦墓平、剖面图
1706969443
1706969444 奇怪的是,在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后取而代之的两个政权(西魏和东魏)疆域内,墓葬形制朝不同方向转变。西魏建都于长安(今西安),恭帝时(公元557年)为北周取代;东魏建都于安阳附近的邺城,以太原为陪都,武定八年(公元550年)为北齐取代。西魏墓似乎延续了如前所述的洛阳墓葬模式,而东魏墓葬趋于向圆形结构发展,有较高的蜂窝状穹隆顶。
1706969445
[ 上一页 ]  [ :1.70696939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