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969745
2.长江中游地区
1706969746
1706969747
溯长江而上的长江中游地区包括现在的湖南北部、湖北、江西北部。
1706969748
1706969749
汉水与长江的汇合处是战略要地,三国时期是各方必争之地[126]。鄂城(时称武昌)是吴国的重要据点,实际上也是它的“西都”[127]。这里发现了100余座从东汉末年至东吴时期(公元196~280年)的墓葬,表明该地区在东吴政权中的重要性[128]。这些墓葬沿袭了汉代的墓葬形制,但开始趋于简化。与长江下游一样,这里的大型多室墓(长度超过6米者)兼具分段式和长方形两种形制,其中分段式的墓葬有甬道和两个墓室,前室宽于后室,前后二室以甬道相连,并不只是象征性的券门。前室一般是穹隆顶,早期墓葬还延续着东汉常见的穹隆顶形制,但晚期墓葬(东吴中期以后)开始使用四隅券进顶。这种四隅券进顶更为结实,也更便于覆盖墓室。如果前室采用券顶,墓室就是长方形,长边与墓葬的中轴线垂直;如果采用穹隆顶,墓室则多为方形。一般认为前室是祭祀的场所,所以墓顶需做得较高,而对放置棺木的后室而言,券顶就已足够(图4.48)[129]。
1706969750
1706969751
1706969752
1706969753
1706969754
图4.48 湖北鄂城一组多室墓的平面图
1706969755
1706969756
与南京地区一样,鄂城发现的绝大多数早期小型墓都是砖室墓,但也有一些竖穴土坑墓。单室砖墓都是长方形,墓顶为券顶或叠涩顶,如果有甬道,甬道一般位于墓室中部或者偏于一侧。四隅券进式的墓顶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形式,也是我们对墓葬进行断代的一个依据,但总体来说,墓葬的形制变化并没有遵循某个单一的发展轨迹[130]。
1706969757
1706969758
西晋时期的大型分段式墓葬并不多见,而最常见的是“凸”字形和甬道居中的方形墓[131]。由于砖砌壁柱的出现,墓葬被分为前后二室,有的还在后壁加筑明柱以加强对屋顶的支撑。尽管大墓的前室使用四隅券进顶的穹隆顶,但券顶仍是基本的形式。湖南地区墓葬的墓壁向外突出,而这种形制在东晋中期以后才在长江下游地区流行。在这些墓葬里,棺床和排水设施比较罕见,只是将后室地面稍稍提高以防止积水。
1706969759
1706969760
东晋时期,上述墓葬形制继续沿用(相当于前述南京地区第二阶段),但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其一是以砖柱和拱将单一墓室分为前后二段的做法更加常见,在江西地区尤其如此,湖北则常见平行排列的墓室,几个墓室共用一道墓壁[132]。甬道偏于一侧的刀形墓或没有甬道的墓葬规模一般较小,这点与南京地区相似。与前一阶段一样,往往在墓室后部内侧以砖柱和拱来加强对墓顶的支撑。砖砌的祭台、棺床和排水沟的应用也更为普遍。
1706969761
1706969762
东晋后期,甬道居中的券顶砖室墓仍是主要的墓葬形制。鄂城地区仍使用砖柱,同时出现了南京地区常见的壁龛和棂窗。有些墓葬的排水沟不是位于墓室的中心,而是沿着墓室的两壁铺设。
1706969763
1706969764
第三个时期(即公元6世纪),长江中游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在墓葬上的反映就是大墓的修建,以及墓葬形制上出现的一系列新变化。出现了长10多米、宽2米~6米的墓葬,由一个墓室和一条很长的甬道组成,墓顶为穹隆顶或券顶,甬道内置一至二道石门,门的上部是仿木构的石刻门楣。棺床和祭台普遍使用,精心设计的排水系统、桃叶形壁龛和棂窗也越来越广泛采用。砖面的纹饰愈加精美,并发现了模制的大型砖画或壁画,主题包括狮子、武士、骑龙翼人、老虎、车马行列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题材是竹林七贤。壁画往往由10~100块砖拼镶而成。
1706969765
1706969766
大型墓葬比以前更为精致,在封门两侧建有辅墙,有的还在四壁外围用砖砌一道矮墙以加固墓室,后室的墓壁通常外凸,墓室呈椭圆形。
1706969767
1706969768
总之,长江中游地区大、中型墓的主要变化趋势是:第一阶段(吴和西晋时期)的双室墓在第二阶段(东晋和宋)变为“凸”字形单室墓,而到第三阶段,“凸”字形墓经过后壁圆形的过渡后最终变为椭圆形;最先墓里只有一道封门,到第二阶段,大墓甬道里出现了一道木门,到第三阶段又变成了一到两道石门,也在这个阶段,棺床、壁龛、棂窗以及精心设计的排水系统都得到了广泛使用;此外,砖面装饰从简单的模印纹饰变为几何图案,最后又发展成精致的壁画[133]。
1706969769
1706969770
3.湖南
1706969771
1706969772
现在将目光转到南方的其他地区,首先看湖南的情况。湖南位于长江以南,北有洞庭湖,南为南岭山脉,南岭将湖南和广东分开。湘江发源于南岭而注入洞庭湖,是由湖南南下广东的一条主要道路。湖南的东面是分隔湘江流域和江西赣江流域的群山,湖南西部是一片地势较高的山区,延至四川、贵州和广西诸省区。湘江流域是湖南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六朝遗址主要集中于两个地区,一是长沙及以北的益阳和湘阴等地,二是长沙以南的郴州和资兴等地。
1706969773
1706969774
湖南北部墓葬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很早开始就流行弧形的墓壁,这与三吴和安徽地区相似。例如常德发现的一座纪年于元康四年(公元294年)的墓葬(图4.49)[134],还有一座长沙发现的纪年于永宁二年(公元302年)的墓葬,室内地面面积达12.4平方米(图4.50)[135]。弧形墓壁在多室墓中尤其明显(图4.51)[136],只有一座发现于益阳的墓葬是个例外,该墓建于东晋时期,面积很大,达30.9平方米,墓壁并非弧形(图4.52)[137]。与其他地区一样,晋室南渡之后这个地区的大型多室墓也变得罕见,但在同一时期,四壁外凸的圆形墓变得比前一阶段的“凸”字形墓要大(图4.53)。南朝时期的主要墓葬形制是长方形墓和“凸”字形墓,而墓壁外凸的墓葬要少得多。有些墓葬很难知其准确年代,考古学家只是大体上将它们归为六朝时期,这种做法在20世纪50年代的考古报告里非常常见。与上述其他地区不一样的是,这个地区到隋代并没有出现多室墓的复兴,相反,长方形墓和“凸”字形墓的面积似乎也变小了。
1706969775
1706969776
1706969777
1706969778
1706969779
图4.49 湖南常德元康四年墓平面图
1706969780
1706969781
1706969782
1706969783
1706969784
图4.50 湖南长沙永宁二年墓平面图
1706969785
1706969786
1706969787
1706969788
1706969789
图4.51 湖南长沙某多室墓平面图
1706969790
1706969791
1706969792
1706969793
1706969794
图4.52 湖南益阳东晋墓平面图
[
上一页 ]
[ :1.7069697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