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969888e+09
1706969888 在随后的东晋和刘宋时期,长方形、刀形和“凸”字形墓葬都有所发现,但并无十分特殊之处。虽然有一座墓的地面为阶梯式,也有一些为穹隆顶,但规模都不是很大。这些新的特征可能只有在新的开发地区才会体现得更明显。
1706969889
1706969890 南朝墓葬在规模和复杂程度上都有所增加,例如,在一座刀形墓中,墓葬的排水系统开始受到关注,沿着侧壁和正壁建有一道4厘米宽的沟渠;另一例是一座“凸”字形墓,砖棺床砌在一层松散的砖块之上,墓顶的拱券采取了玉带式的砌筑方式,这在整个六朝时期的墓葬中是个孤例[155](图4.67)。上述这些墓葬都发现于沿海的闽侯地区,在内陆的建瓯地区曾报道过一座更加复杂精致的墓葬,位于闽江的支流上,建于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平面呈十字形,面积16.03平方米,墓底有多级台阶,墓葬带有两个耳室,沿侧壁和后壁建有很多砖砌的附柱[156]。在更偏东北的政和地区也发现过一座几乎相同的墓葬,但面积稍小,只有13.5平方米(图4.68)。另一座政和的墓葬更好地采用了台阶式的墓底和砖砌的附柱,将四级台阶和大量的附柱、壁柱结合在一起,使墓壁和墓顶形成了奇特的锯齿状效果(图4.69)[157]。这些建筑元素配合花纹砖的运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我们不由得猜测,究竟什么样的地方因素促成了如此特别的墓葬?
1706969891
1706969892
1706969893
1706969894
1706969895 图4.67 福建闽侯南屿南朝墓平、剖面图
1706969896
1706969897
1706969898
1706969899
1706969900 图4.68 福建政和天监六年墓平面图
1706969901
1706969902
1706969903
1706969904
1706969905 图4.69 福建政和松源新口南朝墓平、剖面图
1706969906
1706969907 6.广东
1706969908
1706969909 广东的六朝遗存主要分布在广州一带和临近的肇庆地区,以及北江沿岸及其支流所经地区,这些河流是北通湖南的主要道路。墓葬主要发现于英德、曲江以及韶关等地。在广东东部地区的墓葬主要发现于揭阳和地势较高的梅县。
1706969910
1706969911 与福建不同的是,广东的开发进程可以上溯到汉代甚至更早时期,其间从未间断,因此,墓葬遗存从六朝早期就已出现。这批墓葬中有一座特殊的长方形墓,为了扩展前室的空间,前室与后室的墓壁有所交叠(图4.70)[158],该墓(以及其他的一些墓葬)值得注意之处还在于其独木棺得以保存下来。
1706969912
1706969913
1706969914
1706969915
1706969916 图4.70 广东广州桂花冈3号墓平面图
1706969917
1706969918 西晋时期,这个地区的墓葬与当地汉代大墓非常相似,分段式墓葬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发现于香港雷城的墓葬。自东汉中期开始,由穹隆顶墓室、券顶甬道、后室和耳室组成的砖室墓较为常见[159]。一座带有永熙元年(公元290年)纪年砖铭的晋墓面积达15平方米,穹隆顶下方的祭台上放置着部分随葬品,但大多数随葬品还是出自其中的耳室里(图4.71)[160]。
1706969919
1706969920 晋以后的墓葬大多是带券顶的“凸”字形墓,一般有阶梯式的墓底和棺床(图4.72)[161],内部还会砖砌精致的附柱,与福建北部的墓葬形制类似(图4.73)[162]。
1706969921
1706969922
1706969923
1706969924
1706969925 图4.71 广东广州沙河顶西晋墓平、剖面图
1706969926
1706969927
1706969928
1706969929
1706969930 图4.72 广东揭阳某墓平、剖面图
1706969931
1706969932
1706969933
1706969934
1706969935 图4.73 广东梅县某墓平、剖面图
1706969936
1706969937 从广州往北到韶关的中部地区,典型墓葬形制与广州明显不同,是一种被称为“船篷”形的墓葬,由狭长的长方形砖室和券顶构成,因形似小船而得名。这种墓葬也有少量形制上的变化,如阶梯递进式的墓顶。有的后壁和侧壁上设有砖块大小的壁龛或架子,还有的具有阶梯状的墓底。这些都属于典型的小型墓葬,面积只有2.8平方米左右。不过,“船篷”这一形象的名称并不仅仅因为它有着船篷形的墓顶,还因为它的结构相当狭长。然而,随葬品中没有一件器物具有将死者灵魂渡往另一个世界的象征意义(图4.74、图4.75)[163]。
[ 上一页 ]  [ :1.70696988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