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970285e+09
1706970285
1706970286 [62] 王增新:《辽宁辽阳县南雪梅村壁画墓及石墓》,《考古》1960年第1期,第16~19页;王增新:《辽阳市棒台子二号壁画墓》,《考古》1960年第1期,第20~23页。壁画复原参见《考古》1960年第1期第22页的线描及辽阳市文物管理所《辽阳发现三座壁画墓》,《考古》1980年第1期图版7(黑白照片)。六朝时期的辽宁考古综合研究,参见田立坤《三燕文化墓葬的类型与分期》,载巫鸿主编《汉唐之间文化艺术的互动与交融》,第205~230页;Albert E.Dien,“Liaoning in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Aspects of its Cultural Heritage,” Submitted for inclus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UNESCO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Northern Kingdoms in Northeast China. Unpublished ms。
1706970287
1706970288 [63] 洪晴玉:《关于冬寿墓的发现和研究》,《考古》1959年第1期,第27~35页;更多文献参见Albert E.Dien,“A Study of Early Chinese Armor,” Artibus Asiae 43:1-2(1981-1982):20,n.89。
1706970289
1706970290 [64] 实际上这座墓可以看成一种旧式的遗留,因为这种类型的墓葬在其他地区早已消失。
1706970291
1706970292 [65] 李庆发:《辽阳上王家村晋代壁画墓清理简报》,《文物》1959年第7期,第60~62页。
1706970293
1706970294 [66] 沈阳市文物工作组:《沈阳伯官屯汉魏墓葬》,《考古》1964年第11期,第553~557页。关于带柄杯,参见第556页,图5.11。
1706970295
1706970296 [67] 《读史方舆纪要》卷37。
1706970297
1706970298 [68] 辽宁省博物馆:《辽宁本溪晋墓》,《考古》1984年第8期,第715~720页。该文提到集安的两座墓葬,参见吉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吉林集安的两座高句丽墓》,《考古》1977年第2期,第123~131页。
1706970299
1706970300 [69] 陈大为:《辽宁北票房身村晋墓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第1期,第24~26页;宿白:《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鲜卑遗迹——鲜卑遗迹辑录之一》,《文物》1977年第5期,第43~44页;孙机认为这种冠饰来自西方,参见《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第87~106页。
1706970301
1706970302 [70]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博物馆:《朝阳王子坟山墓群1987、1990年度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97年第11期,第4~18页。
1706970303
1706970304 [71] 朝阳地区博物馆、朝阳县文管会:《辽宁朝阳发现北燕北魏墓》,《考古》1985年第10期,第15~29页。关于狗在葬礼中的角色,参见《后汉书》卷90。关于乌桓及与鲜卑的关系,参见马长寿《乌桓与鲜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第159~170页。
1706970305
1706970306 [72]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博物馆:《朝阳十二台乡砖厂88M1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第11期,第19~32页。
1706970307
1706970308 [73] 于俊玉:《朝阳三合成出土的前燕文物》,《文物》1997年第11期,第42~48页。
1706970309
1706970310 [74] 陈大为、李宇峰:《辽宁朝阳后燕崔遹墓的发现》,《考古》1982年第3期,第270~274页。
1706970311
1706970312 [75] 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朝阳地区博物馆文物队、朝阳县文物馆:《朝阳袁台子东晋壁画墓》,《文物》1984年第6期,第29~45页。
1706970313
1706970314 [76] 黎瑶渤:《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文物》1973年第3期,第2~28页;亦参见宿白《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鲜卑遗迹——鲜卑遗迹辑录之一》,《文物》1977年第5期,第44~46页。
1706970315
1706970316 [77] 这个阶段见诸报道的1/3以上壁画墓都位于辽宁省境内。
1706970317
1706970318 [78] 曹汛:《北魏刘贤墓志》,《考古》1984年第7期,第615~621页;刘彦军:《简论五胡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的北方墓葬》,《中原文物》1986年第3期,第105页,该文证实这是见诸报道的唯一一座这种形制的墓葬。
1706970319
1706970320 [79] 朝阳地区博物馆、朝阳县文化管理委员会:《辽宁朝阳发现北燕北魏墓》,《考古》1985年第10期,第926~928页。
1706970321
1706970322 [80] 即使确如Michael Rogers所说的这次战役并不曾发生,也无法避免前秦政权衰败的结果,参见Michael Rogers,“The Chronicle of Fu Chien:A Case of Exemplar History,” Chinese Dynastic Histories Translations,No.10.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pp.64-69。
1706970323
1706970324 [81] Richard B.Mather,Biography of Lü Kuang. Chinese Dynastic Histories Translations. No.7.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9,pp.16-25.
1706970325
1706970326 [82] Alexander Coburn Soper,“Northern Liang and the Northern Wei in Kansu,” Artibus Asiae 21(1958):131-164.关于这一时期该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参洪涛《五凉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赵以武:《五凉文化述论》,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1706970327
1706970328 [83] Alexander Coburn Soper,“Northern Liang and the Northern Wei in Kansu,” Artibus Asiae 21(1958):143.
1706970329
1706970330 [84] 甘肃省博物馆、嘉峪关市文物保管所:《嘉峪关魏晋墓室壁画的题材和艺术价值》,《文物》1974年第9期,第66页。
1706970331
1706970332 [85] 其中一张照片参见嘉峪关市文物清理小组《嘉峪关汉画像砖墓》,《文物》1972年第12期,图版8.5。
1706970333
1706970334 [86] 嘉峪关市文物清理小组:《嘉峪关汉画像砖墓》,《文物》1972年第12期,第24~41页;嘉峪关市文物管理所:《嘉峪关新城十二、十三号画像砖墓发掘简报》,《文物》1982年第8期,第7~15页。
[ 上一页 ]  [ :1.70697028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