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970585e+09
1706970585
1706970586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西晋皇陵的位置应该在当时的都城洛阳地区,依照惯例,文献中当备记各陵的名称,但只记载了司马懿的陵寝所在地——首阳山[12]。不过《文选注》里的一段话披露了较多的信息,里面提到五座帝陵的相对位置,仍没有提到准确地点[13]。20世纪初期发现的两方石墓志出自司马昭和司马炎的陪葬墓,当有助于最终确认此两座帝陵的位置[14]。
1706970587
1706970588 这两座帝陵位于西晋都城洛阳西北不远处,坐落在邙山南麓的高地上,都分别有一些较小的墓葬陪葬,其中疑为司马昭陵墓的大墓有4座陪葬墓,而疑为司马炎陵墓的有22座陪葬墓。大墓都位于陵区最东部的山坡低处,而陪葬墓则成排分布于西部,并随着坡势的上升逐渐变小(图5.2、图5.3)。这些墓葬的形制可能相同,不同的只是大小规模。每座墓葬皆由三部分组成:墓道、甬道和墓室。长墓道都被挖成斜坡式,两侧凿有台阶,达到一定的深度后,再在土里凿出甬道和墓室。墓道均以夯土填实。疑为司马昭墓的墓道长46米,宽11米,最低处深11米,墓室规格为4.5米×3.7米×2.5米。它的4座陪葬墓墓道要小得多,平均长、宽、深度为21.5米×6.2米×7.6米,但墓室大小与帝陵大致相同。司马炎墓位于司马昭墓的西部,这样就将较为尊崇的位置留给了他父亲。该墓各部分的相对尺寸与司马昭墓相同,比帝陵次一等级的墓葬平均尺寸略大于帝陵之半,而帝陵和陪葬墓的墓室规格则大致相同[15]。陪葬墓中实际上只有两座被发掘了,都是东部大墓的陪葬墓,两墓的墓室均以砖铺地,甬道内设素面石门,墓室在土里挖成,壁面没有装饰(图5.4)。可以推测帝陵的内部结构可能也与此类似[16]。这两座墓葬发现的随葬品极少,没有任何迹象能表明墓主人的身份。从出土的司马炎贵人左芬(文学家左思之妹)墓志来看,这22座陪葬墓中可能有一座属于她,表明司马炎的其他配偶也很有可能葬于此处[17]。
1706970589
1706970590
1706970591
1706970592
1706970593 图5.2 邙山枕头山墓地地形图
1706970594
1706970595
1706970596
1706970597
1706970598 图5.3 邙山竣阳陵墓地地形图
1706970599
1706970600
1706970601
1706970602
1706970603 图5.4 邙山M4墓平、剖面图
1706970604
1706970605 有人认为,西晋皇帝之所以在陵墓上不立封土,可能是担心封土标明了陵墓的位置,会受到盗墓贼的侵扰,这样的事在前代确曾发生过。不过就司马昭的陵墓而言,还是发现有夯土墙垣的迹象,墙垣环绕着陵寝和各种相关建筑的地基。在一百多年后的东晋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当刘裕率领东晋军队收复洛阳后,曾下令修复五座帝陵,显然,当时确定帝陵的位置还并非难事[18]。关于西晋帝陵的不树不封,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西晋统治者不希望张扬自己的权力与财富,担心因此疏远了强大的豪族,而自己的统治还需要仰仗他们的支持,所以他们有意将陵寝控制在适度的规模。与此相关,也可能更有说服力的观点认为,帝陵是中央权力强弱的标尺,在势力衰微的西晋时期,帝陵的规模和精致程度也会相应地降低,就像东汉后期一样[19]。这里问题的关键是,在西晋时期,经济条件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政治因素可能更为重要。进入东晋以后,众所周知,朝廷的稳定性不如以前,但东晋帝陵却比西晋时要奢华得多。
1706970606
1706970607
1706970608
1706970609
1706970610 六朝文明 [:1706968075]
1706970611 六朝文明 四 南朝
1706970612
1706970613 东吴统治者的陵墓位于南京地区,随着建武元年(公元317年)晋室南迁至南京,皇室墓葬重又建造于这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从东吴到陈,该地区共建有71座皇室墓葬,包括帝、后以及其他皇室成员的墓葬。经过数年的工作,已有31座皇室墓葬被发现,没有全部发掘,但其中23座仍可与文献记载相对照。这些墓葬有的分布在南京本地,有的位于江宁、句容和丹阳等地[20]。有些身份明确的墓葬已被发掘(图5.5)[21]。
1706970614
1706970615
1706970616
1706970617
1706970618 图5.5 南朝皇室墓葬分布
1706970619
1706970620 注:图中数字标号参见第233~234页表格。
1706970621
1706970622
1706970623
1706970624 这些南朝帝陵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706970625
1706970626 (1)均坐落于山坡上。尽管选择葬地时,风水术是一个重要因素,但陵墓的朝向主要依墓址本身而定[22]。
1706970627
1706970628 (2)营建墓室时,先要挖一个可容纳墓室的墓圹,在墓圹内先以5~7层砖垒出一个平台,在其上建造单墓室,墓室平面一般为壶形,后壁呈半圆形,有的侧壁还呈弧形外凸,墓顶大多为穹隆顶。有的可能还曾建有护墙,以分担墓上封土的重量[23]。
1706970629
1706970630 (3)墓圹与墓室之间的空间以夯土填实,墓上一般建有高大的封土堆,不过在有些情况下,墓葬的封土就是自然的高山。
1706970631
1706970632 (4)在长长的甬道内,除了封门,大多还有两道石门,石门上有半圆形的门楣,门楣上雕刻出仿木构的图案。有的还在墓内用砖精心砌出一道排水沟,沿着坡势通向墓外。在气候潮湿的南方地区,这样的排水设施是必需的。
1706970633
1706970634 (5)在墓葬中轴线上往往有神道的遗迹,布列石兽、石柱和石碑。一般情况下,这些孤零零地躺在旷野里的石兽往往是寻找墓葬的唯一线索,它们的存在表明某座帝陵就位于河谷上游的某处山中[24]。
[ 上一页 ]  [ :1.70697058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