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970607
1706970608
1706970609
1706970611
六朝文明 四 南朝
1706970612
1706970613
东吴统治者的陵墓位于南京地区,随着建武元年(公元317年)晋室南迁至南京,皇室墓葬重又建造于这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从东吴到陈,该地区共建有71座皇室墓葬,包括帝、后以及其他皇室成员的墓葬。经过数年的工作,已有31座皇室墓葬被发现,没有全部发掘,但其中23座仍可与文献记载相对照。这些墓葬有的分布在南京本地,有的位于江宁、句容和丹阳等地[20]。有些身份明确的墓葬已被发掘(图5.5)[21]。
1706970614
1706970615
1706970616
1706970617
1706970618
图5.5 南朝皇室墓葬分布
1706970619
1706970620
注:图中数字标号参见第233~234页表格。
1706970621
1706970622
1706970623
1706970624
这些南朝帝陵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706970625
1706970626
(1)均坐落于山坡上。尽管选择葬地时,风水术是一个重要因素,但陵墓的朝向主要依墓址本身而定[22]。
1706970627
1706970628
(2)营建墓室时,先要挖一个可容纳墓室的墓圹,在墓圹内先以5~7层砖垒出一个平台,在其上建造单墓室,墓室平面一般为壶形,后壁呈半圆形,有的侧壁还呈弧形外凸,墓顶大多为穹隆顶。有的可能还曾建有护墙,以分担墓上封土的重量[23]。
1706970629
1706970630
(3)墓圹与墓室之间的空间以夯土填实,墓上一般建有高大的封土堆,不过在有些情况下,墓葬的封土就是自然的高山。
1706970631
1706970632
(4)在长长的甬道内,除了封门,大多还有两道石门,石门上有半圆形的门楣,门楣上雕刻出仿木构的图案。有的还在墓内用砖精心砌出一道排水沟,沿着坡势通向墓外。在气候潮湿的南方地区,这样的排水设施是必需的。
1706970633
1706970634
(5)在墓葬中轴线上往往有神道的遗迹,布列石兽、石柱和石碑。一般情况下,这些孤零零地躺在旷野里的石兽往往是寻找墓葬的唯一线索,它们的存在表明某座帝陵就位于河谷上游的某处山中[24]。
1706970635
1706970636
1.东晋
1706970637
1706970638
尽管并无充分证据,但各代墓葬似乎都会聚葬于某些特定的区域。根据文献的记载,东晋帝陵均位于南京地区,其中最早的四座帝陵合称“西陵”,位于建康城北的鸡笼山下,其后各帝则被葬于建康城东的钟山,合称“东陵”[25]。南京大学北园(属东晋鸡笼山地区)墓葬可能是一座东晋帝陵(图5.6)[26];文献所载的穆帝司马聃(升平五年,即公元361年卒)之陵是唯一位于幕府山的东晋帝陵,1983年在这里发现的一座墓葬可能就是穆帝之陵(图5.7)[27];恭帝司马德文(卒于刘宋永初二年,即公元421年)的陵墓也在今南京市区的富贵山发现并进行了发掘(图5.8)[28]。
1706970639
1706970640
1706970641
1706970642
1706970643
图5.6 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平、剖面图
1706970644
1706970645
1706970646
1706970647
1706970648
图5.7 司马聃墓(推测)平面图
1706970649
1706970650
1706970651
1706970652
1706970653
图5.8 司马德文墓(推测)平、剖面图
1706970654
1706970655
以上三座墓葬都是大型单室砖墓,甬道内设两道木门(地面留有门槽)。时代最早的墓葬总面积为28.59平方米,另外两座分别是25.64平方米和43.9平方米。三座墓的结构比较一致,都有多层砖砌的墓基和外部护墙。可惜三座墓葬全部被盗,没有表明墓主身份的明确证据。但是,这三座墓的规格和设计远远高于同时期该地区的其他墓葬,因此认为它们是帝陵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1706970656
[
上一页 ]
[ :1.7069706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