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971177e+09
1706971177 图6.15 山西大同出土镇墓兽
1706971178
1706971179 在北方地区,镇墓兽的造型发生了由犀牛形或牛形向人面狗形的转变。大同地区发现的一例早期镇墓兽形象是四脚着地的站立状[49]。资料显示最早的这种新式镇墓兽出自山西大同的司马金龙墓(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图6.15)[50],蹲坐式,人首呈俯视状。头顶有结,可能其上的角已经折断,在后颈上有五个矩形的洞,可能是用来插鬃毛的。面部涂白,身上绘有代表鳞片的白色线条。此后的狗形镇墓兽都是坐姿。
1706971180
1706971181 到公元6世纪早期,镇墓兽的造型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般成对出土,除了一人首、一兽首,其他特征几乎相同。仍是蹲坐状,人首镇墓兽的冠帽上还是有一个结(或截尖圆锥体)。无论人首还是兽首,脊背上都有一些突刺,一般是三支,从脊柱一直排到尾部,尾巴呈卷曲状。在河北曲阳发现的一座正光五年(公元524年)的墓葬里出土了一对这样的镇墓兽,其中人首者牙齿外露,两件的头上都长满了茂密的毛发,一件的蹄上长着爪子,而另一件蹄上则更像长着趾头(图6.16)[51]。在同时期的洛阳元邵墓(武泰元年,公元528年)中,发现了一对制作更精细的镇墓兽,造型与此相似,不过其中人首者长着爪子而不是趾头,或许是受到了南方四不像的影响,在肩后还有着卷曲的翅膀(图6.17)[52]。
1706971182
1706971183
1706971184
1706971185
1706971186 图6.16 河北曲阳出土镇墓兽
1706971187
1706971188
1706971189
1706971190
1706971191 图6.17 洛阳出土镇墓兽
1706971192
1706971193 此后不久,人面镇墓兽发展成更具人的形象,与司马金龙墓所见更加相似。与兽形的镇墓兽相比,这种人面兽身的怪异造型多少有一些令人惊讶。这样的实例也在一些墓葬中有所发现,如景县北魏墓(神龟元年,即公元518年,或天平四年,即公元537年)[53];景县封氏墓群(年代不详)[54];山东高唐附近的北魏墓(据残件断代)[55];磁县茹茹公主墓(武定八年,即公元550年,镇墓兽脊背上有四个突刺)(图6.18)[56];磁县尧氏夫人墓(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图6.19)[57]。一二十年后,这种镇墓兽的后脑勺上又出现了树杈状的尖突,如磁县尧峻墓(天统二年,公元566年)[58]和高润墓(承光元年,公元577年)(图6.20)[59]所见。
1706971194
1706971195
1706971196
1706971197
1706971198 图6.18 河北磁县出土镇墓兽之一
1706971199
1706971200
1706971201
1706971202
1706971203 图6.19 河北磁县出土镇墓兽之二
1706971204
1706971205
1706971206
1706971207
1706971208 图6.20 河北磁县出土镇墓兽之三
1706971209
1706971210 在磁县以西的娄叡墓中,人面镇墓兽出现了蹄形的足,头上的树杈状较突出,以前头顶上的那种截尖圆锥体不见了,脊背上的突刺增加到九支(图6.21)[60]。
1706971211
1706971212
1706971213
1706971214
1706971215 图6.21 山西太原出土镇墓兽
1706971216
1706971217
1706971218
1706971219
1706971220 图6.22 陕西汉中出土镇墓兽
1706971221
1706971222 以上介绍的镇墓兽基本上都发现于北朝的东部,实际上在北朝西南部的陕西汉中地区也发现了一例属于西魏时期(公元537~557年)的镇墓兽。这件人面镇墓兽显得比较和善,不那么狰狞可怖,身躯如青蛙(图6.22),身上也无突刺和其他特征。这件镇墓兽是否本地工匠为从东北方迁居于此的墓主所造[61]?
1706971223
1706971224 隋代也发现了很多与此造型相似的镇墓兽,不同的是头上没有了树杈状的突刺。北朝东部的典型镇墓兽造型在公元6世纪中后期开始被各地广为采用。这种具有隋代特征的镇墓兽(头上无树杈状突刺)在河南、湖北、安徽和江苏等地都有发现,而且一直延续到唐代,也出现在制作精细、装饰华丽的三彩器上。
1706971225
1706971226 正当鲜卑和其他北方民族入主北方之时,这种造型的镇墓兽取代晋代的有角兽形镇墓兽,这种现象也许并非偶然。这种镇墓兽可能与此前提及的乌桓信仰有关(与鲜卑相同),他们相信,用于殉葬的狗的灵魂会引领死者进入阴间[62]。
[ 上一页 ]  [ :1.7069711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