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971231
1706971232
1706971233
1706971234
1706971235
图6.23 石猪
1706971236
1706971237
使用石猪是南方的传统,总体来说,约10%的六朝墓葬中出土了石猪,其中只有三座位于黄河以北地区,两件在甘肃,一件在河南[64]。使用石猪的习俗最早出现在今湖南、江西和广东省范围内。东晋以前(建武元年,公元317年)的广东墓葬中,44%的墓中都发现了石猪,这是石猪发现比例最高的地区。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建都南京之后,以石猪随葬的习俗扩展到更大的范围,最明显的是在都城所在的今江苏地区。这种趋势似乎与传统的看法相悖,一般认为,这是一个因北人南迁而致本土文化深受北方文化影响的时期[65]。
1706971238
1706971239
这种小猪原来是握在死者手里的[66]。玉豚的使用可能与“窀穸”之“窀”有关,“豚”与“窀”同音,而“窀”意指“长夜”,隐喻用于长眠的坟墓[67]。很显然,“窀穸”在六朝时期就是坟墓的意思。以猪随葬的意义可能是希望死者安息,其含义可能与汉墓中一些随葬瓶上的铭文相同,那些铭文的含义是希望亡灵能够在坟墓中安息,不要打扰生者[68]。
1706971240
1706971241
4.弩机
1706971242
1706971243
尽管弓弩是汉代及以前墓葬中常见的随葬武器,但进入六朝之后,功能发生了改变。与以前弓弩不同的是,六朝的青铜弩机出土时不再有附着的木片,表明并不是与武器一起埋藏。而且,这个时期还出现了石质的,甚至银质的弩机,它们并没有与其他武器放在一起,也不是放在棺侧,而是放置在棺内[69]。在河北、河南、甘肃、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西晋墓中,发现了约20件弩机,东晋墓中也发现了约20件,东晋以后墓葬中一件也没有发现。显然弩机是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很可能具有辟邪的功能,不过其准确含义还有待进一步厘清。与“玉豚”的情况一样,弩机也可能与谐音有关,弩机的“机”可能代表了发音相近的“吉”,即“吉祥”,这是常见于墓砖上的铭文[70]。
1706971244
1706971245
5.堆塑罐(魂瓶)
1706971246
1706971247
“堆塑罐”(也称作“魂瓶”)是一种造型独特、形象生动的器皿,不过其功用还是一个谜。这种罐具有六朝时期最独特的造型,盖子上塑造了非常精细的建筑、人物和动物模型(图6.24)。最早的原型可以追溯到汉代,主要发现于今广州地区,由五个大小相同的罐子组成,一个在中央,其他四个环绕周围。也有些是二联罐、三联罐或四联罐。最早的这种罐子通常下面有足,有席纹或细槽作为装饰。到汉代中期,器足逐渐消失,变为平底,器表已没有了装饰,只保留了五个相连的罐子。这时的罐都是陶制的,出土时里面还遗留有桃核、树叶和其他植物。因此,可以推测这种器皿可能是用于盛放水果或其他食物的,而不是盛粮的。“联罐”只发现于南方地区,主要在广东、福建、江苏和浙江地区。至于这种罐子的起源,似乎与本地的百越有关,百越的统治范围正好就在这一区域,但到汉代以后,这种罐开始成为汉文化的一部分[71]。
1706971248
1706971249
1706971250
1706971251
1706971252
图6.24 “魂瓶”
1706971253
1706971254
到东汉和三国吴早期,位于中央的罐子开始变大,而周围的四个罐子变小,只是简单地附在罐肩上。也是在这个时期,其分布范围扩展到了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并且出现了褐釉陶和无釉灰陶,还出现了一批最早的原始青瓷器[72]。在浙江奉化发现的一件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纪年的东汉罐子上,已经出现了浮雕人物、动物和飞鸟的形象,此后不久这些形象变得更加精细。五联罐(一个在中央,四个围绕在周围)仍然刻画得很清楚,上下各有一组飞鸟形象,还有一些面朝外的蹲姿动物,形似袋鼠,可能代表着老鼠[73]。吴后期和西晋时期,这种造型的堆塑罐发展到了极致,中央大罐变得更大了,通常采取多层楼阁的形式,同时周围小罐变得更小了,有些甚至隐于密集的角楼、人物和动物之中。每一件堆塑罐的造型都不相同,正是它的富于变化让人回味无穷。此后,堆塑罐上的外围小罐全部变成了建筑物,其早期形制已经不见踪影。最初罐身都是素面无纹的,但后来塑像的种类愈趋繁复,在这些塑像中还出现了坐佛[74]。到东晋初,这种堆塑罐消失了,不过类似的器皿(明显源自堆塑罐的造型)又出现在唐代,在宋代尤其盛行。
1706971255
1706971256
在考古文献中,这种罐常被称为“谷仓罐”,因为它被当成了粮仓。若果如此,那就可以解释为何大量飞鸟栖息其上了,那些房前屋后的狗也可以认为是捕鼠的。不过,也偶尔在堆塑罐上发现刻有吉祥文字的碑铭,此外,在一件堆塑罐上发现了房屋里的棺木和跪拜在屋前的悼念者形象。这种现象除了对这种耐人寻味的器皿增加几种解释,还是无法解开它的含义之谜。
1706971257
1706971258
1706971259
1706971260
1706971261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堆塑罐反映的是道家的仙界和不朽世界,但这种推测并没有什么理由[75]。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它与亡灵的安息之所有关,所以被称作“魂瓶”。何惠鉴(Wai-kam Ho)认为它是当死者的肉体不宜埋葬时的灵魂安息之所[76]。巫鸿显然同意这种看法,他相信这种罐子与当时流行的佛教信仰有关。陈定荣则认为它的用途是多方面的,既是下葬时的礼器,也是一种纪念物、阴间的粮仓和佛教法器,所有的一切都是为死者服务的[77]。我同意这种罐子具有多方面的功用,想补充的是,这种罐子的意义可能与它所处时代的名称有关,在一件堆塑罐的刻铭上,它被称为“”,而《说文》对“”的定义就是陶器[78],此“”与“靈”(灵魂)同音,这就又为这种罐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象征意义[79]。
1706971262
1706971263
6.镜子
1706971264
1706971265
另一种可能的辟邪物是镜子,一般放置在棺内死者的头部。在考古报告中,大约20%的墓葬里发现了镜子,因此,镜子在丧葬仪式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它也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
1706971266
1706971267
尽管丧葬仪式中的辟邪和象征物绝不止以上提到的这些,但可见在当时的丧葬仪式和对墓葬的保护上,它们是具有相当重要意义的。
1706971268
1706971269
1706971270
1706971271
1706971273
六朝文明 三 日用器物
1706971274
1706971275
日用器物指的是在现实生活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反映在墓葬中既有实用器皿和专为随葬而做的复制品(明器),也有旨在以多种方式服务死者的动物、机械和人物模型。
1706971276
1706971277
1.钱币
1706971278
1706971279
六朝时期在墓葬中放置钱币的习俗是汉代传统的延续。盗墓活动势必影响到今天所见的墓葬钱币资料,不过似乎这种影响并不很严重。在大约20%的墓葬里都发现了一枚或多枚钱币,而在未被盗扰的墓葬中,则有36%发现了钱币。因此,尽管这些数字肯定不足以反映墓葬中随葬钱币的真实情况,但据此做一些基本的评估还是可能的,当然结论也是尝试性的。
1706971280
[
上一页 ]
[ :1.7069712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