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971995e+09
1706971995
1706971996 图7.25 连弧纹镜
1706971997
1706971998
1706971999
1706972000
1706972001 图7.26 四叶纹镜
1706972002
1706972003
1706972004
1706972005
1706972006 图7.27 “位至三公”镜
1706972007
1706972008
1706972009
1706972010
1706972011 图7.28 夔凤纹镜
1706972012
1706972013
1706972014
1706972015
1706972016 图7.29 画像镜
1706972017
1706972018
1706972019
1706972020
1706972021 图7.30 神兽镜之一
1706972022
1706972023 六朝时期的南方,社会相对安宁,制作镜子所需的金属资源一时非常充足。当时在南方有两个制镜中心,一个在长江中游的武昌,即今鄂城[113];另一个在会稽的山阴,即今绍兴,两个地区都临近铜矿产地[114]。而北方正好相反,铜矿资源短缺,也正因如此,北方最早出现了铁镜。制镜材料转变之后如何判断镜子的功用价值,现在已经难以确知,但有一点,我们并不能认为铁镜就比铜镜逊色。有文献记载,曹操进献给汉代末帝和皇室成员的礼物中,就有错金铁镜,其尺寸大小依各人身份高下而各有等差[115]。在此阶段的北方墓葬中,13%的墓中出土了铁镜,而此后两个阶段,铁镜的比例分别减少为7%和4.6%,而在南方,这个比例更小,相对于北方同期分别为3%、3%和0.9%。因此,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绝大部分的镜子还是青铜制造的[116]。
1706972024
1706972025
1706972026
1706972027
1706972028 图7.31 神兽镜之二
1706972029
1706972030
1706972031
1706972032
1706972033 图7.32 佛像镜
1706972034
1706972035
1706972036
1706972037
1706972038 图7.33 孔子形象镜
1706972039
1706972040 很多镜子都是有铭文的,这对今天的研究很有意义,尤其铭文中记有制作年代时更为重要。根据铭文,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会稽和鄂城是当时两个重要的青铜铸造中心,有的工匠非常著名,他们的名字几乎成了卓越品质的代表。除了这些铭文内容,道教语汇里也出现了一些描绘铸镜的词语,如对镜子使用者的命运和前程的祝愿之词[117]。
1706972041
1706972042 镜子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从东晋到刘宋(公元317~479年),铁镜似乎受到北方人的喜爱,这也是唯一一个铁镜的数量超过青铜镜的时期,甚至在冯素弗墓(北燕太平七年,公元415年)等重要墓葬中都发现了铁镜。铁不像青铜那样经久耐用,所以很多铁镜上的纹饰已经难以辨认。这个时期南方也出现了铁镜,但青铜依然是制镜的首选材料。南方地区较早时期出现了一些与北方有关的纹饰,如TLV纹(规矩纹)和盘龙纹,这是由于当时大量的北人南迁所致。神兽纹依旧是南方最为流行的纹饰之一,不过有些早期样式逐渐被一些流行的新样式所取代,最具特色的样式是,镜背中区有一圈半圆形和方形相间的纹饰,还有对置的神兽图案。纹饰细部趋于简化,有的动物纹被乳钉纹所代替,而半圆与方形相间的纹饰圈则变为一圈联珠纹或一圈篦纹。与纹饰的简化相随而至的,是制镜工艺和质量的下降,镜子也变得小而薄。
1706972043
1706972044 镜子发展的最后阶段(第三阶段),公元479~589年隋的统一。这个时期墓葬出土镜子的数量开始减少。在北方,镜子的铸造量已经很少,今天发现的一些镜子可能是早期遗传下来的传家宝。而在南方,尽管还是制作了一些品质精良的镜子,但总的趋势也是尺寸变小、质量变差。有些镜子的直径仅有3.2厘米~5厘米,显然只具象征意义,主要目的是用于随葬,而不是日常使用[118]。前期流行的神兽纹和画像纹几乎绝迹,TLV纹(规矩纹)、夔纹和盘龙纹仍然存在,不过制作比以前要粗糙得多。正如徐苹芳所说,这些镜子充分表明了当时南方铸镜工艺的全面衰落[119]。
[ 上一页 ]  [ :1.70697199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