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972351e+09
1706972351 罗马玻璃泛指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各地制作的吹制钠钙玻璃。这种玻璃的氧化铝含量较高,氧化钾和氧化镁的含量较低。在南京的大型东晋墓中发现了许多这样的玻璃器,特征是直壁,口沿微外侈,有刻划纹饰,玻璃总的来说较为清晰,有的略带一些黄色杂质(图7.68)[224]。在《世说新语》等作品中记载了很多当时有关玻璃器的故事,表明玻璃器在当时是极受重视的。其中一则故事讲到,王导(公元276~339年)曾举着琉璃碗问一位朝士:“此碗腹殊空,谓之宝器,何邪?”那位朝士回答说:“此碗英英,诚为清澈,所以为宝耳。”这则故事是以碗来隐喻王导,讽刺他的地位来自外在的因素,而不是靠其内涵[225]。
1706972352
1706972353
1706972354
1706972355
1706972356 图7.68 罗马玻璃杯
1706972357
1706972358
1706972359
1706972360
1706972361 图7.69 罗马玻璃容器
1706972362
1706972363
1706972364
1706972365
1706972366 图7.70 罗马玻璃器
1706972367
1706972368
1706972369
1706972370
1706972371 图7.71 罗马玻璃碗
1706972372
1706972373 辽宁冯素弗墓里出土了5件玻璃器,有1件碗、1件钵、1件杯和1件器座残片,该残片可能原来是其中某件器皿的器柄。除了玻璃碗口沿下部有一圈凹槽(图7.69),其他玻璃器显然都是不做装饰的。玻璃杯呈深绿色,其他几件玻璃器则是浅绿泛白色。除此之外,该墓还出土了一件造型特殊的玻璃器——带鸭嘴形流的鸭形瓶状器,长20.6厘米,最宽处腹径为5.2厘米。其装饰由玻璃条粘贴而成,呈弯曲的波浪形(图7.70)。这种造型的器物在中国其他地方从来没有发现过,但在伯格拉姆(Begram)的贵霜遗址里发现了一件有类似装饰的罗马玻璃鱼形器,所属时代为公元2~3世纪。冯素弗墓出土的玻璃器是吹制的而不是模制的,吹制是罗马常见的玻璃制作技术,优点是气泡极少,因而玻璃的透明度较高[226]。
1706972374
1706972375 河北景县封氏家族墓也出土了玻璃碗,其中一件保存完整,另一件也得以修复。前者浅绿色,口沿微外翻,几乎是直壁,这是典型的罗马玻璃器造型。在器底上有一个吹管留下的疤痕,外壁上也有一些印记,是在模子里吹制而留下的,这是一种公元1世纪开始在地中海地区使用的方法。器表上用玻璃条粘贴成波浪纹装饰(图7.71)。另一件玻璃碗和前述玻璃器一样,也是吹制而成的,除口沿下有一圈薄棱,没有其他纹饰。器物吹制成型后,在口沿和器足部位各贴有一圈玻璃条带[227]。
1706972376
1706972377 总的来说,中国发现的这个时期的罗马玻璃器,无论是在叙利亚、埃及,还是在罗马帝国其他地方制造的,除个别的,都是普通吹制的钠钙/硅酸盐玻璃,不用模子。这些玻璃器透明、壁很薄,呈不同色度的绿色或黄色,一般只有一点杂色。直壁和口沿略外卷的形制以前不见于中国。
1706972378
1706972379 萨珊玻璃(即类似于公元3~7世纪的波斯遗址所见的玻璃制品)在中国,甚至日本也有发现[228]。这种玻璃的特征是在器表上刻有成排的凹陷圆圈,有时器物上有一排或多排突钉或柱状突,每一面都呈凹陷状。例如,湖北鄂城发现的一件西晋玻璃碗,呈浅黄绿色,器表有一道刻槽纹和三道略微凹陷的花卉形装饰(图7.72)[229]。第二个实例也是西晋时期的,不过发现于北京地区,器表有一排10个柱状突,器底上以一圈7个小突钉作为器足(图7.73)[230]。还有一例发现于新疆孔雀河畔的营盘遗址,外形更像杯子,器表也有类似的成排刻纹,斯坦因将其断为公元5~6世纪时期的物品[231]。此外,宁夏固原李贤(卒于天和四年,公元569年)墓中也发现了一件特别精致的这类玻璃器,呈浅黄绿色,透明度很高,器表上饰有带凹面的柱状突(图7.74)[232]。这些玻璃器通常都是自由吹制而成,不过李贤墓所出玻璃碗是在模子里吹成的,器表的柱状突要么是冷却之前熔到器身上的,要么是将较厚的器壁打磨后出现的。无论是哪种情况,器壁都非常薄,几乎薄如纸张,尤其口沿处更是如此。这些器物与在罗马发现的实物一样,也是钠钙合成物。
1706972380
1706972381
1706972382
1706972383
1706972384 图7.72 萨珊玻璃碗之一
1706972385
1706972386
1706972387
1706972388
1706972389 图7.73 萨珊玻璃碗之二
1706972390
1706972391
1706972392
1706972393
1706972394 图7.74 萨珊玻璃碗之三
1706972395
1706972396 玻璃器在六朝时期备受珍惜,甚至成为诗歌吟咏的主题。潘尼(卒于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曾作有一首《琉璃碗赋》[233],以颂扬玻璃之珍稀与特性:
1706972397
1706972398 览方贡之彼珍,玮兹碗之独奇。济流沙之绝险,越葱岭之峻危。其由来也阻远,其所托也幽深。据重峦之亿仞,临洪溪之万寻。接玉树与琼瑶,邻沙棠与碧林。瞻阆风之崔嵬,顾玄圃之萧参。于是游西极,望大蒙。历锺山,窥烛龙。觐王母,访仙童。取琉璃之攸华,诏旷世之良工。纂玄仪以取象,准三辰以定容。光映日耀,圆成月盈。纤瑕罔丽,飞尘靡停。灼烁旁烛,表里相形。凝霜不足方其洁,澄水不能喻其清。刚坚金石,劲励琼玉。磨之不磷,涅之不浊。举兹碗以酬宾,荣密坐之曲宴。流景炯晃以内澈,清醴瑶琰而外见。
1706972399
1706972400
[ 上一页 ]  [ :1.70697235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