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972451e+09
1706972451
1706972452 这个时期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尽管数量不是很多,但种类繁多,包括20多种不同的器型。以耳杯、盘、碗和各式各样的盒最为常见,但也出现了勺、发钗、梭子、尺子、砚甚至鞋子。由于漆器不易保存,只有少量墓葬里出土有漆器遗物(81座,4.66%),可能无法真正勾勒出漆器在当时物质文化中的作用。
1706972453
1706972454 [1] 关于这个问题,参见Yanyi Guo,“Raw materials for making porcelai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rcelain ware in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in ancient times,” Archaeometry 29.1(1987):3-19。关于这一时期的陶瓷简史,参见Yutaka Mino and Katherine R.Tsiang,Ice and Green Clouds:Traditions of Chinese Celadon. Indianapolis:Indianapolis Museum of Art,1986,pp.17-19。更广泛的讨论,参见Nigel Wood,Chinese Glazes:Their Origins,Chemistry and Recreation. London:A. and C.Black,and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99。
1706972455
1706972456 [2] 瓷石来自风化或绢云母化之后的石英长石岩,在此变化过程中,长石类的矿物经过热液作用转化为绢云母,这是一种鳞状的白云母(包括普通或碳酸钾云母),具有丝绸般的光泽,是火山活动末期的产物。
1706972457
1706972458 [3] Yanyi Guo,“Raw materials for making porcelai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rcelain ware in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in ancient times,” Archaeometry 29.1(1987):4-5.
1706972459
1706972460 [4] Nigel Wood,Chinese Glazes:Their Origins,Chemistry and Recreation,pp.27-29,正如Wood所称,在烧窑过程中,富含氧化钾的物质与硅结合,产生一种在粗陶器上起胶合作用的坚硬玻璃质,并形成了这种陶器粗糙的外表。
1706972461
1706972462 [5] “瓷”的概念很广泛,既包括粗陶器和瓷质器,也包括真正的瓷器,所以翻译成英文比较困难,参见东方陶瓷学会(Oriental Ceramic Society)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编写的Chinese Translations No.9(1979)的注释。这种瓷器的所谓“青色”,概念也很广泛,包括黄色、橄榄色、绿色和蓝绿色;“青瓷”的概念在中文里也非常宽泛,可以指绿釉器、原始青瓷、硅酸盐粗陶器或越窑器,越窑因其主要产地在古越州而得名。为了将这种早期阶段的越窑器与唐代及以后的越窑器区分开来,有时也可将其称作旧越窑器。本书所指的越窑器与中文里的用法一致,专指这一特定地区生产的瓷器。Michèle Pirazzoli-t’Serstevens有一篇关于公元3~4世纪青瓷的特别重要的文章,详细论述了这种瓷器的生产情况、窑炉结构、技术传播等,也讨论了陶瓷生产的社会经济学问题,关于最后一个问题的讨论非常重要。这篇文章为青瓷的研究建立起了一个新的标准,参见Michèle Pirazzoli-t’Serstevens,“De L’efficacité plastique à la productivitè:Les grès porcelaineux de Jiangnan aux Ⅲ-Ⅳ siècles du notre ère,” T’oung Pao 84(1998):21-61。或许由于所用文献资料的不同,本人的研究与这篇文章在某些细节方面有所不同。
1706972463
1706972464 [6] 如浙江衢州的发现,参见衢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衢州市发现原始青瓷》,《考古》1984年第2期,第130~134页及图版6、7。
1706972465
1706972466 [7] 关于青瓷起源问题的讨论,参见罗宗真《江苏宜兴晋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7年第4期,第102~103页。这种器物无疑成为后来唐越窑器和宋龙泉窑器的基础。
1706972467
1706972468 [8] 釉面剥落的现象与热膨胀率有关。由于制作青瓷的原料是一种高硅低铁的黏土,所需烧成温度较高,而釉的烧成温度又相对较低。因此,当釉已经玻璃化时,胎还没有完全烧成,胎釉之间的结合还不是很好,很容易导致釉面的开裂或剥落现象。参见蒋赞初、熊海堂、贺中香《湖北鄂城六朝考古的主要收获》,《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1983),第290页。关于陶瓷生产的大量技术问题,参见叶喆民《中国古陶瓷科学浅说》,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2。
1706972469
1706972470 [9]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第129页。
1706972471
1706972472 [10] Masahiko Sato,Chinese Ceramics:A Short History. New York and Tokyo:Weatherhill/Heibonsha,1978,p.34.
1706972473
1706972474 [11] Masahiko Sato,Chinese Ceramics:A Short History. New York and Tokyo:Weatherhill/Heibonsha,1978,p.35。石灰可通过燃烧石灰石、白垩或贝壳获得。在加热至800℃时,碳酸钙释放出二氧化碳,变成氧化钙,氧化钙作为助溶剂,在硅化合物(石英和燧石)上产生玻璃质的釉,而各种黏土和火成岩中富含的氧化铝则使釉硬化并附着于胎上。Wood所说瓷器上的釉以往被称长石质釉,是一种误导,因为釉的主要成分并非长石。参见Nigel Wood,Chinese Glazes:Their Origins,Chemistry and Recreation,pp.30-31。
1706972475
1706972476 [12]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第151页。另参见夏鼐《跋江苏宜兴晋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7年第4期,第106页。他认为氧化铁会导致橙黄色甚至深褐色。
1706972477
1706972478 [13]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第139页;Michèle Pirazzoli-t’Serstevens,“From the Ear-cup to the Round Cup:Changes in Chinese Drinking Vessels(2nd to 6th century AD),” Oriental Art 48.3(2002):17-27。
1706972479
1706972480 [14] 以下讨论中的很多材料都是基于朱伯谦《试论我国古代的龙窑》,《文物》1984年第3期,第57~62页。《中国陶瓷史》中也有一些关于龙窑的论述,可能也是该书撰稿之一的朱伯谦写的,参见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第152~156页;迄今为止所知最早的龙窑遗址位于浙江绍兴地区,参见谦逊《浙江绍兴富盛战国窑址》,《考古》1979年第3期,第231~234页。
1706972481
1706972482 [15] Nigel Wood,Chinese Glazes:Their Origins,Chemistry and Recreation,p.34。关于这些投柴孔的出现年代,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
1706972483
1706972484 [16] Nigel Wood,Chinese Glazes:Their Origins,Chemistry and Recreation,pp.34-35.Wood解释了增设投柴孔后产生的热效率。
1706972485
1706972486 [17] 这个地区在先秦时期为越国所辖,唐代行政区划上改称越州,因此这个地区生产的瓷器被称作越窑瓷,不过,既然越窑瓷指的是唐代越州诸窑的产品,那么将六朝瓷器也称为越窑瓷器就不妥,所以有人建议用“会稽窑”来与唐代“越窑”相区分。参见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第137页;文中还提议以“晋瓷”或“青釉器物”来代表早期越窑产品。关于这个地区瓷窑的分布,参见李辉柄《略谈我国青瓷的出现及其发展》,《文物》1981年第10期,第50页。
1706972487
1706972488 [18]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第139页。
1706972489
1706972490 [19] Michèle Pirazzoli-t’Serstevens对这些窑址进行了讨论,参见“De l’efficacité plastique à la productivitè:Les grès porcelaineux du Jiangnan aux III-IV,siècles de notre ère,” T’oung Pao 84(1998):27-34。
1706972491
1706972492 [20]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第141~142页。
1706972493
1706972494 [21]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第143~144页。关于这个地区窑址的研究,参见贡昌《浙江武义县管湖三国婺州窑》,《考古》1983年第6期,第567~568页,以及其论文《谈婺州窑》,第22~31页,载文物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1706972495
1706972496 [22]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第144~145页。香港冯平山博物馆出版的双语《中国古窰址瓷片展览》(香港,1981)中有窑址出土器物的清晰彩版,也许由于展品的时间跨度较长,书中对瓷器的分类与上述有所不同。书中发表了东晋至南朝时期的上虞窑(第22~25页)、余杭窑(第28页)和萧山窑(第32页)瓷片的照片。我将它们都称为越窑,而该书只将唐代及以后的器物称为越窑器。该书也收录了部分德清窑的资料,参见第31页。
1706972497
1706972498 [23] Masahiko Sato,Chinese Ceramics:A Short History,p.42.
1706972499
1706972500 [24] 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卫岗西晋墓清理简报》,《文物》1983年第10期,第71页。另参见金华地区文管会《浙江金华古方六朝墓》,《考古》1984年第9期,第824~825页,为了确定金华地区墓葬出土瓷器的产地,对不同窑址的产品特征进行了讨论。Michèle Pirazzoli-t’Serstevens讨论了六朝早期青瓷的商业化和瓷业的传播问题,参见Michèle Pirazzoli-t’Serstevens,“De L’efficacité plastique à la productivitè:Les grès porcelaineux de Jiangnan aux Ⅲ-Ⅳ siècles de notre ère,” T’oung Pao 84(1998):58-60。
[ 上一页 ]  [ :1.70697245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