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01933
[80]司马迁:《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
1707001934
1707001935
[81]司马迁:《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
1707001936
1707001937
[82]司马迁:《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1707001938
1707001939
[83]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
1707001940
1707001941
[84]司马迁:《史记》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秦二世元年九月”条。
1707001942
1707001943
[85]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707001944
1707001945
[86]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
1707001946
1707001947
[87]班固:《汉书》卷一《高帝纪上》。
1707001948
1707001949
[88]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1707001950
1707001951
[89]司马迁:《史记》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秦二世二年十月”条下。
1707001952
1707001953
1707001954
1707001955
1707001957
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 第三章 沛公发迹史:一年间“三易其主”换来步步高升
1707001958
1707001960
第一节 反秦战争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胜利
1707001961
1707001962
“马上得天下”的过程,往往埋藏着日后王朝“治天下”模式的伏笔,概莫能外。
1707001963
1707001964
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在见诸史册的“反秦义军”之中,第一个面对秦朝郡守、郡监的讨伐在“野战”中得以“战而胜之”的势力就是刘邦集团。
1707001965
1707001966
自秦二世元年九月至秦二世二年十二月[1],满打满算4个月的时间,却包含了刘邦起兵后的“第一次辉煌”和“第一次挫折”。见《史记·高祖本纪》:
1707001967
1707001968
攻胡陵、方与,还守丰……秦泗川监平将兵围丰,二日,出与战,破之。命雍齿守丰,引兵之薛。泗州守壮败于薛,走至戚,沛公左司马得泗川守壮,杀之。沛公还军亢父,至方与,未战……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丰。沛公引兵攻丰,不能取。沛公病,还之沛。[2]
1707001969
1707001970
另见《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1707001971
1707001972
(秦二世二年十月)击胡陵、方与,破秦监军。
1707001973
1707001974
(秦二世二年十一月)杀泗水守。拔薛西。周市东略地丰沛闲(间)。
1707001975
1707001976
(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雍齿叛沛公,以丰降魏。沛公还攻丰,不能下。[3]
1707001977
1707001978
两条记载结合,大致的轮廓其实很清晰,秦二世二年十月,也就是刘邦起兵后的次月,其沿泗水挥师北上攻胡陵和方与,在“秦泗川监平”的部队进围丰邑之际,刘邦退守丰邑,待其包围丰邑两日之后出击,一举击败“秦监军”。
1707001979
1707001980
秦二世二年十一月,首战告捷后的刘邦,以雍齿留守丰邑,东进至薛县,与早已起兵的陈武[4]一同夹击泗水郡郡守“壮”的部队,所以“拔薛西”,而未入薛县,野战追击“壮”到戚县,击杀了这位郡守。
1707001981
1707001982
不过也正是在这个月,刘邦集团第一次“分裂”危机到来了。
[
上一页 ]
[ :1.7070019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