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03959
1707003960
《商君书·境内》记录的秦国“军尉”统辖一个独立作战单位,以1/10的“短兵”比例看,必为“万人之军”,“将军”的“短兵”则是4000人,总兵力应为40000人。
1707003961
1707003962
反观“汉制”的“军”,已经不再以“尉”为统帅,一个独立作战单位以“将军”统率,总兵力为3200人。
1707003963
1707003964
这意味着什么?
1707003965
1707003966
意味着同样的出兵规模,“汉制”下的“将军”要比秦朝多得多。更直白地说,西汉的“将军”远不如秦朝的“将军”值钱,同级编制也应该比秦朝小得多,那么,在秦汉之交,到底发生了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变革?
1707003967
1707003968
答案还在《墨子》这本书里,见《墨子·备城门》:
1707003969
1707003970
守法:五十步丈夫十人、丁女二十人、老小十人,计之五十步四十人。城下楼卒,率一步一人,二十步二十人。城小大以此率之,乃足以守圉。[49]
1707003971
1707003972
诸男女有守于城上者,什六弩、四兵。丁女子、老少,人一矛。[50]
1707003973
1707003974
翻译过来就是,守卫之法是每五十步男子十人,成年女子二十人,老小十人,共计五十步四十人。城下守楼的士卒,则需要一步一人,计二十步二十人。按城的大小以此为标准,才足以守御。
1707003975
1707003976
男女在城墙上防守的,每十个人,要配六把弩,四支兵器,成年女子和老少,每人一支长矛。
1707003977
1707003978
当然,这是在城中防守,还有在野外作战的情况,见《墨子·备城门》:
1707003979
1707003980
客攻以遂,十万物之众,攻无过四队者,上术广五百步,中术三百步,下术五十步。诸不尽百五步者,主人利而客病。广五百步之队,丈夫千人,丁女子二千人,老小千人,凡四千人,而足以应之,此守术之数也。[51]
1707003981
1707003982
《集韵》解“术”字:
1707003983
1707003984
徐醉切,音燧。六乡之外地。一曰道也,通作遂。
1707003985
1707003986
前述“客攻以遂”,说的就是攻“国”之外的“野”,也就是邑聚,只是没有大城巨郭,如果遭到进攻,哪怕十万之众,其展开的战线也就是面对的四队,而大的“术”宽五百步,中等的三百步,小的只有五十步,凡是不够一百五十步的,都是主人有利而进攻者吃亏,哪怕是一面城墙进攻的一队有五百步宽,只要成年男子一千,成年女子两千,老少一千,合计四千人,就足以抵挡,这是守“术”的算法。
1707003987
1707003988
也就是说,一个“术”需要一万六千人来防守。当然,《周礼·地官》中写作“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可见,一万六千男女老少还是出得起,细究一下,就是成年男子,只占此次战争动员的1/4。
1707003989
1707003990
更重要的是,《商君书·兵守》说得很清楚:
1707003991
1707003992
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52]
1707003993
1707003994
至少在《商君书》的文本里,所谓“三军”是与《墨子》一样的构成,那么比例很可能也类似,以为参考,即“军尉”率领的10000兵力,扣除必然为壮男的1000短兵之后,仍有9000人,其中的壮男比例为1/4,则有2250人,加上短兵,总数是3250人,恰与“汉制”下一军的3200人接近。
1707003995
1707003996
新制度中往往会保有旧制度的残留,比如“官名”。
1707003997
1707003998
在“大通汉简”之中,我们可以明确了解到,“五百将”也称“五百”,其所统辖的单位为“官”,“官”下又分“前后队”,而“队”的人数不确知。
1707003999
1707004000
但无论是50人一队,还是100人一队,此时的“五百将”都没能统率500人。就如《墨子》中的“五官”一样,这两个名称有明显的承继关系,即“五百”通“五官”,进而“五官”省称为“官”,也就是500人之主,问题是,被分配为“门将”的“五官”,级别不变,却只能统领一个城门军营处的“百长”,管理100名甲士。
1707004001
1707004002
也就是:
1707004003
1707004004
司马(大将)——门将(五官)——百长
1707004005
1707004006
而一面城墙上的组织要复杂得多:
1707004007
1707004008
司马(大将)——候(四面之将,大率)——队将(五官)——队吏——百长(伯长)
[
上一页 ]
[ :1.707003959e+09 ]
[
下一页 ]